1. 「印加」一詞,指的是王國中擁有最高權力的「王」,但是西班牙人則是將國王所統治的社會,以及王國核心的民族集團,也稱之為「印加」。
2. 印加帝國的人們是生活在無文字的世界中。他們用來記事的媒介,是稱為「奇普」(Quipu)的細緻結繩工具。
3.大約在一四零零年,印加開始出現帝國主義式的擴張活動。在短短是一個世紀多的時間內,便成為安地斯的霸者。
4.安地斯人民生活的核心單位,是基於對祖先(神)的共有意識所結合,稱為「阿伊魯」(Ayllu)的血緣性親族集團的共同體。統管阿伊魯的人稱為首長,數個阿伊魯組成一個部族,接著繼續成為更大的「首長國」、王國。
5.愈來愈具有說服力的推論,是馬丘比丘在當時應該是作為印加國王的「別墅」。
6.西元七一一年,伊斯蘭入侵伊比利半島,除了西北部的山岳地帶,廣大領域都納入統治。該廣大領域稱之為安達盧斯(Al-Andalus)。伊斯蘭雖然在軍事上較為激進,但並不會使用暴力排斥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因故,約有七百年的時間,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共同生存在同一空間。
7.在西元九世紀初葉,西般雅北部的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發現了十二使徒中的聖雅各的墳墓。這項對於聖人的崇拜迅速引發關注。聖雅各在十一世紀後的收復失地運動戰場上,被視為基督教徒的守護聖人。
8.猶太人過去雖然被賦予「神之民」的榮譽,但是猶太人羞辱耶穌基督,將耶穌逼上死路,因而喪失了所有的名譽和特權,就連擁立國王的權力也被禁止,被迫成為四處流浪之民。
9.在共生架構下對其他宗教展示寬容,其實三個宗教各自認定,自己處於絕對性的優越地位之上。因此最為憎惡的是,信徒脫離自己的宗教圈,信奉其他宗教。
10.相對於狂熱推展傳教事業的方濟各會,道明會保持較為智識、理性的態度,嘗試與異教徒進行對話。
11.為了取得亞洲的物產,龐大數量的白銀,便往太平洋的方向輸出。十六世紀末期,從阿卡普爾科(Acapulco)運往亞洲的白銀,已經超過當時墨西哥與西班牙的貿易額。
心得
《興亡的世界史》第十三冊。發源於庫斯科附近的印加民族,在信史上大約是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初期才擴張形成一個大帝國。不過他的帝國型態就我閱讀過劉仲敬的著作,並非是相當中央集權的成熟帝國,甚至也非成熟封建,依書中描述比較像部落聯盟,但都是在最大部落印加的名義及信仰下。一五三二年由征服者以不到二百人打敗一萬人以上規模的印加部落,從此開始悲慘的剝削殖民生活。一直到歐洲拿破崙戰爭時才脫離西班牙的統治,約在一七八零。計二百五十年左右。印地安原住民人數一度減少到原有的十分之一,除了傳染病之外,過重的剝削、強迫做銀礦工(波托西銀山)、宗教裁判等都有重大影響。文化上則是幾乎中斷印加王家傳統,強迫信仰天主教。在人種上由於貿易發達,為數眾多的西班牙、葡萄牙、猶太人、黑人移往南美洲。
也稍微了解為何巴西是葡語為主,因為當時西班牙王菲力二世時期西葡間隙,印地斯航線由西人掌控,但歷史上葡曾一度在西王的統治下,於是西王不能再以外國人原因禁止葡人,而是限制其只能在南美的北部某些港口交易。可能是此因素造成今日的巴西區域葡人密度較高。惡名昭彰的宗教裁判所、火刑原來也是當時代西班牙的顯著文化,造成大量的冤死。歷史上有這種信仰行為相當無明的時期,以現在的價值觀來看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們也需要注意不可讓歷史倒退。另外就是了解到聖地牙哥的緣由,原來在收復失土運動時,在伊比利西北發現聖雅各之墓,被視為基督徒戰士的保護聖人。當時在作戰前西國士兵會大喊聖雅各之名。難怪西人每佔領一個地方,都要命名為聖地牙哥(聖雅各)。
另就是太平洋航線的發現。在麥哲倫繞行之後,由南美洲西岸通往亞洲的航路已被掌握。對亞洲商品的渴求、波托西銀山的發現及開採,使得大量的白銀流往東方。銀山的開採所得五分之一上繳西班牙王室,其餘由商人取得。很久以前在某書上看到清國時中國流通大量的西班牙白銀,上面還印有西班牙國王造型的銀幣,中國人不知道這個外國人是誰一樣照用銀幣,當時看到覺得很好笑,但是再次證實是真有其事。
本書看完對印加只增加一點點了解。這系列看下來可能我不太習慣日本人寫的史書,太日本口語化,比故事書還不流暢。本書作者是東大教授,結果書中句子多間接句法、贅字繁冗,不知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日本人的問題。因為本書是完整套書,如果想看個別歷史,還是找其他的史書來看可能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