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里士多德本人知道,不同的學科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那些指責他沒有進行實驗的人乃是囿於一種庸俗的錯誤,即所有學科必須通過實驗途徑來研究。
2.柏拉圖主義的許多核心教義都在亞里士多德的專題論著中受掉了強烈的批判,但不管亞氏是否接受柏拉圖的核心理論,他肯定都深受影響。
3.知識必須是系統的、統一的。知識的結構由邏輯決定,它的統一性最後落腳在本體論上。知識本質上是解釋性的。它會提出深層次的哲學問題。
4.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就是關於自然科學的專題著作,研究對象有兩大特徵比較突出:它們能變化或運動(不像數學的研究對象是靜止不動的);它們「個別地」存在或以自身的名義存在。
5.亞里士多德從不使用「形而上學」這個術語,「形而上學」這個書名從字面意義來看,是指「自然科學的後續科學」。
6.亞里士多德以地球為中心的天文學觀點,天體都位於一系列的同心圓上,不是他自己的創造。亞氏的主要論點是,物理世界在空間上是有限的,而在時間上則是無限的:宇宙是一個巨大但有邊界的球形體,無始無終地存在著。
7.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有時可用一句口號來概括:「大自然不會徒勞地做任何事情」。
心得
本書是牛津通識課系列之一。亞氏研究許多題目,範圍橫跨現在分類的物理、生物、藝術、政治、道德倫理、哲學、形而上學、地球科學、天文學、邏輯,幾乎能稱上是全才的人。本書介紹他的一些題目,篇幅不長,而且已經是introduction了還是不太好閱讀,不知是我程度的關係、翻譯的關係,還是古老用語的關係。
本書花了相當的篇幅介紹亞氏最基礎的想法基礎,包含因、實在、變化等。由於當時的背景、信仰及科學概念尚未產生,這些概念與今日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只要是科學人,無法避免要去探討這些最基礎的東西,例如什麼是實在存在的東西?要如何去論證它?雖然現今的科學已經發展到很分門別類了,不太需要涉入上述的探討,但實際也是有或深或淺的去了解它。據說亞氏留下的著作,原始目的不是他想要成書流傳,而是他為了呂克昂上課所需的筆記,或是自己觀察的結果,所以原始著作多有邏輯跳躍的現象,不好閱讀。最好閱讀的可能是《物理學》。今天我看這本書,由英國的教授所著,仍然不好閱讀,可能需要再找其他譯本。
他的哲學部分關於幸福人生的見解,其希臘字的原意並不是直指幸福,而是過上成功、豐富活動的人生,意義算是與今日的幸福一詞間接相關。亞氏的解釋,人必須發揮其與生俱來的優點,並在該領域獲得成功,另外還有准幸福條件,即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而人生自有求知的欲望,人與動物的差別在人有知識與理性,這是他暗指的與生俱來的最大的優點,所以盡可能的求知、了解世界,加上前述的條件,是他認為好的人生endaimonia。
靈魂方面他認為的「靈魂」不像現今大眾的見解,他認為的靈魂是「使之有生氣」。生物有感知能力、獲得營養的能力、移動的能力等,「有生氣的能力」也是他認為的生物能力之一,不像柏拉圖或現在想像的肉體與靈體之類的二元論。所以像是生物的一種性質,以他觀點,活的生物自然就有,死掉自然就沒有。所以他說根本不該問靈魂跟實體是不是合一的,因為本來就是該有的性質。
本書不太算第一本入門書,如對亞氏思想想了解,或許先閱讀國內教授的作品,本書當做第二本,或是複習,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