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一九〇〇年至二〇一二年間增加了攝氏〇・八九度。台灣方面,平地溫度顯著增溫了攝氏一・三度,高於全球平均。
2.一九九三年至二〇一二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率約每年三・二公釐,比起上個世紀初要劇烈許多。
3.近期研究顯示一九七〇年以後,颱風帶來的強降雨發生頻率有增加趨勢,總雨量也增加許多。
4.模擬顯示全球平均降水強度和大氣中的水氣都將隨溫度上升而增加:隨著全球暖化,雨水會愈來愈豐沛,大氣中的濕度也會提升。
5.西北太平洋的颱風頻率降低,但劇烈颱風頻率則顯著增加。換言之,颱風的生成受到壓抑,整體強度趨勢正逐漸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態勢發展。
6.清人魯鼎梅重修《台灣縣志》:「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台語因篩同台,加風做颱,諸書承誤」。颱源自台灣閩南語的篩,看似已臻明確。
7.菲律賓東方海上的這個擾動頻仍的區域稱為西北太平洋季風區,是孕育颱風的溫床,不少熱帶氣旋皆源自於此。
8.一般將太平洋東部、中部赤道地區海水偏暖的情形稱為聖嬰現象,偏冷的情形稱為反聖嬰現象。後來研究發現此一溫度升高、降低的週期性擺盪,與太平洋赤道區東西部之間高低氣壓的振盪(南方振盪)乃是一體兩面,遂合稱為「聖嬰—南方振盪」。
9.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如鏡像般地分別具有三個大尺度的環流,稱為三胞環流。分別為中低緯度的「哈德里環流」、中緯度的「佛雷爾環流」以及高緯度的「極地環流」。
10.「哈德里環流」帶來的風,在南北半球本該分別是南風及北風,但同受科氏力影響,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就成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和南半球的東南信風。
11.赤道地區因南北信風在此輻合而上稱為「間熱帶輻合區」(ITCZ),是一個低壓帶。南半球的季風氣流和北半球天氣系統交會的介面,是長條狀的低壓帶,稱為季風槽。這兩條雲帶常常連接在一起,是孕育颱風的子宮。
12.颱風的雲層能貫穿整個對流層的高度,多半有十幾公里高;也有繼續延伸至低平流層,高達十八公里高。
13.人類認定的熱帶氣旋,是以中心每秒風速超過十七・二公尺為主,這也等同於要超過七級風以上。因此暴風半徑就是指中心到七級風的位置,暴風半徑可以從二百公里到五百公里不等。評估颱風強度時,並非依據中心氣壓之高低,而是由風速來認定。
14.颱風與季風的輻合,又稱「共伴效應」。每當颱風與季風發生共伴效應時,雨勢變得驚人,時常在台灣釀成水災。如果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在氣象學上就稱為「秋颱」。(不是指秋天的颱風)
15.變冷、乾燥是颱風弱化的重要因素,並不是一直待在海洋,熱帶氣旋就會持續變大。
16.颱風與中央山脈之間的四種流場方式,跟颱風的登陸地點與氣流角度有關,分別為沿山流、繞山流、爬山流、組合流。
17.日本是國際氣象管理所推舉出來的標竿,供國際溝通使用,也供各國國內氣象學界參考。
18.颱風的編號統一由日本為之,颱風的名稱由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成員國提案,共十五國各提十個名字,並由日本在編號時一併命名。
19.並不是所有的颱風都是從太平洋側撲來,南海也會生成颱風。侵台颱風中,約有一〇%來自南海。
20.一六二二年,南明文人沈光文跟著魯王軍隊流亡金門,在鄭成功過世後,原本要舉家到福州,卻因颱風漂流到台灣。在台灣的二十多年,開啟了台灣漢語古典文學,被稱為台灣孔子。
21.信風因穩定旺盛,經年吹拂如潮汐有信,故名信風。又稱貿易風,這是因為英語稱信風為trade wind,透過日本人引入漢字文化圈。其實這個trade無關海上貿易,在中古英語是路徑恆常之意,與信風之信異曲同工。
22.土石流通常需要滿足三個因素才能形成:夠多的泥沙、坡度要夠大、降雨量要夠大。
23.地層下陷會延續數十年的時間,且就物理的機制來說,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也就是說一個地層下陷的地區是不可能再讓土地回到原有的高度。
24.颱風所帶來另一種較不為人注意的風災是「鹽風」。這是強勁的台風在海面引起滔天巨浪時,富含鹽分的浪花被打散在空中,並被颱風帶至陸地上的現象。鹽水容易使植物脫水而死,若依附在電線上,可能產生漏店。
25.小米適合山上種植,不像稻作需要那麼多水,帶到哪裡重到哪裡,跟著部落遷徙,可以說小米塑造所有部落的生活文化。部落的歲時祭儀、曆法、生活節氣都圍繞著小米。
26.蓮霧是三百年前由荷蘭人自爪哇引進的熱帶水果,早年常做為遮蔭樹,惟因其酸澀,被當成是不起眼的「嘴呷物仔」。在林邊蓮霧透過改良,適應林邊的鹹水埔,變成今日碩大深紅的黑珍珠。
27.台灣的天氣預報以「數值預報」為主,「統計預報」為輔,並加上人工修正。
28.從極限到容忍度,是治水觀念上的一大革新。台北市已擁有號稱全亞洲馬力最強的玉成抽水站,還要再加強嗎?工程上的限制,迫使人們必須發展新的思維:多多利用都市內有限的空間,不要急著把內水排放到堤外變成外水,就能減輕雨水下水道的負擔,減少溢堤的機會。
心得
颱風是台灣常見的氣候現象,從本書上得知在全球暖化下,颱風數量減少,但強颱比例上升,真的是往極端發展。颱風來時每每造成台灣的生命財產損失,我認為對颱風的認識及減災的認識是每個台灣人都應具備的知識。現在都市已經聚集太多人口,土地被高密度開發,本來河道、滯洪池、低地等都被拿來建設了。地面鋪設不透水的瀝青及水泥,使得滲透、蒸發減少,逕流增加,造成淹水的危機上升,又再回來花錢蓋滯洪池,簡直本末倒置。這是都市開發計畫一開始就必須規劃好的,不然事半功倍。
本書也稱員山子洩洪道是工程奇蹟,看本書才了解,原來它是在基隆河上游瑞芳附近離海岸最靠近處(3公里),建設一隧道式的水道。功用是洩掉從山上下來的基隆河上游過量的水。如此五堵、汐止等就不會因上游來水過多,自己也有水而造成淹水。它不是萬能,而且河水不能倒流,所以汐止自己的降水及積水仍要靠汐止自己及中下游的治水計畫,而無法叫積水逆勢上游,從員山子出去。
也因此,除了大量排水、拉高堤防外,由於氣候愈趨極端,除了河道,現在的新思維是土地也需負擔減輕的功能。包括保水、貯留的能力,讓排水能夠有序,才是長久之道。本書前面介紹颱風的知識,中間介紹台灣追風計畫等,也是相當的富教育價值。颱風來時、淹水來時,人人都是責任關係人,平常就要有良好的減災觀念如荷蘭,而不是把責任全部推給政府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