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貸集中度係指銀行承作不動產放款佔整體放款比重。
2.黃金佔我國央行的總資產不到1%,台灣央行最主要的資產其實是外匯存底。截至2020年底,台灣的外匯存底,高達5299億美元,大約是15.1兆新台幣,佔央行總資產的85%。台灣外匯存底的金額世界排名第六。
3.行量一國的通膨有多嚴重時,除了物價上漲率,我們還可以觀察該國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變化,藉此看出惡化的情形有多嚴重。
4.1946年的匈牙利是歷史上程度最嚴重的通膨。最嚴重時,貨品價格15個小時內就能翻倍。最後匈牙利政府發行了一垓(10的20次方)幣值的紙幣,至今仍是面額最大紙鈔記錄保持者。
5.對國民來說,政府印鈔票導致通膨後,原本的存款價值變小了,同樣的工資能買到的貨品更少。因此這其實是一種變項課稅,經濟學上稱為「通貨膨脹稅」。
6.世界各國的央行被賦予的任務不完全一樣,但都不超出以下四類:維持低而穩定的通膨、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或充分就業)、維持金融體系的安定,以及維持利率匯率的穩定。台灣央行的任務: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對外幣值之穩定、協助經濟發展。
7.台灣出口比較暢旺時,市場上買新台幣的總量會比賣新台幣的多,新台幣便會升值;相對的當進口比出口暢旺時,市場上賣新台幣的總量比買新台幣的多,新台幣便會貶值。不過會在外匯市場上買賣新台幣的,不只是進出口商而已,還有旅客、外資等。
8.1999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孟岱爾(Robert A. Mundell)曾提出「三元悖論」:固定匯率、自主的貨幣政策、資金自由流動,不可能三者兼顧,只能任選兩個。台灣開放資金流動並堅守匯率穩定,那麼貨幣政策:亦即利率高低,便受制於他國。
9.國際上在比較兩國的人均GDP時,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名目匯率(nominal exchange rate),一種是購買力平價(PPP)。名目匯率就是單純將各國的人均GDP換成美元,直接進行比較;購買力平價則是將各國物價納入考量,換算出各國人民的生國水準。
10.彭淮南擔任央行總裁期間,台灣貨幣政策的兩大特色,便是新台幣難以升值,以及利率長期維持在低檔。這兩項政策在近二十年間,房地產價格高漲、台灣產業升級不力、人才外流等現象,皆與長期低利率、低匯率脫不了關係。
11.當我們想比較各國利率孰高孰低時,短期利率的比較標的通常是各國的「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而長期利率的比較標的是各國的「10年期公債利率」。
12.為了調節手上現金的存量,銀行間會透過隔拆款市場彼此借代資金,以維持日常營運周轉達到法定要求。這種借貸的時間長短通常以日結算,應付的利率稱為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簡稱隔拆利率)。
13.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央行(如美國),每次公布政策利率時,推的即是隔夜拆款利率的調整。不過台灣的機制迥異於各國,台灣是調整「重貼現率」,亦即台灣金融機構向央行借款需負擔的利率。
14.自2002年開始,台灣的隔拆利率便開始遠遠低於重貼現率,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向銀行同業借款遠比向央行借款便宜。台灣銀行體系資金長期處於氾濫的情況下,銀行不會用貼現窗口向央行融通,重貼現率從此失去了實際的功能。
15.近年來,台灣的殭屍企業有逐步增多的趨勢。台灣上市櫃公司中,2007年有5.9%是殭屍企業,2018年底約佔8.5%。一個企業若已成立十年以上,而最近連續三年,稅前息前淨利連償還貸款利息都不足的話,即認定為「殭屍企業」。
16.台北外匯市場雖然表定4點收盤,但到了最後幾分鐘,事實上一般投資人無法進場交易,僅由央行訂定收盤價,並指使公股行庫用收盤價進行外匯交易;後來甚至會在3點前後便催促各交易員儘速完成手上交易。
17.拉尾盤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央行對於阻止新台幣升值的偏好。不過拉尾盤對於市場實際匯價的影響不大,台灣央行最主要干預新台幣匯率的方式,還是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外匯,阻止新台幣持續升值。這些買進的外匯會進到央行的外匯存底內。因此要觀察台灣央行干預外匯行為,就是外匯存底的增加幅度。
18.《經濟學人》統整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指出,現今「貶值救出口」的效果愈來愈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全球製造業極度分工。
19.央行長期阻升新台幣的政策,雖然在過去或許能讓出口廠商穩定獲利、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但隨著台灣的經濟到達已開發國家的階段,阻升政策所帶來的成本也一一浮現。台灣人所得比不上鄰國、人才流失、產業升級速度緩慢、過度倚賴出口等,可能都是受到彭淮南時代以來,央行匯率政策的影響。
20.主權基金指的是政府所成立的長期投資基金,其財富屬於全體國民,常用來支應該國國民退休金、或是預防將來國家收入減少時,仍有資金供國內使用。
21.外匯存底並非多多益善,應該還要考量龐大的外匯存底所帶來的潛在成本。國際上一般的建議是外匯存底應足夠支付一國3至6個月的進口額,或是該國短期外債數額的上下。台灣半年的進口額約是1400億美元,而台灣短期外債數額約是1747億美元。台灣央行的總外幣資產是6200億美元,約是上述兩個建議額的4倍。也就是儘管是「存錢買保險」的角度,台灣央行仍然存下了過多的外匯。
22.個人或企業的所得稅只佔我國整體收入的37%左右。其他大宗政府歲入包含消費稅(14%)、土地稅(6%)、貨物稅(6%)、罰款與規費(4.6%)。近十年,台灣央行每年繳給國庫1800億新台幣左右的盈餘佔超過6%。
23.外匯存底並未鎖在央行的金庫中,而是在國外進行投資。投資的標的,多是美國公債這種風險較低、又配息穩定的資產。過去20年間外匯存底的投資利息收入,平均佔央行總收入的93%。
24.央行為了減少定期存單的支出,不會將干預匯率所釋放出的新台幣,全數由發行定存單收回。也就是說,央行其實是沖銷不足的,而這也是台灣國內長年以來資金氾濫、利率極低的原因之一。
25.世界各國央行之所以不把盈餘繳庫視為央行目標之一,正是因為希望能維持央行運作的獨立性,不因盈餘繳庫,而扭曲最適切的貨幣政策。
26.在台灣,較具實際影響力的利率是:定存利率、金融業隔拆利率,及央行定期存單利率。在重貼現率升降之後,通常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其中,定存利率的升降,多半是靠央行「私下與公股行庫協調」而成。
心得
本書揭露台灣央行的行為及現況,我認為相當重要。過去國人曾自豪台灣財力雄厚、外匯存底多少,甚至馬英九總統還曾在台上吹噓央行在他的任內外匯存底攀升到多少。原來外匯存底高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台灣的外匯存底是世界第六多的,前面還有日本,外匯存底只要一定數量足以應付狀況就好,類似緊急預備金,至於往上多多少,其意義根本不是愈多愈好。
外匯存底多,央行發行的定存單又不足以沖銷掉多出來的新台幣,於是造成過多新台幣在經濟體上流動(通膨);堅守在極低利率造成銀行授信浮濫,產生貨幣放大作用(通膨)、放貸獲利低造成銀行及企業體質不良,現在這些現象都已在台灣出現了。而維持低匯率及低利率的好處,在前期可能是有利就業及有利出口商,但是現在因為世界分工細,台灣幾乎只有代工,無真正意義的出口商,現在這條優點也沒了,只剩維持央行的財力,以及央行繳稅的能力了。換句話說,全體社會用低薪、高房價、流動停滯,甚至低生育率的代價,換來特定出口商的獲利,以及政府的獲利而已。然後政府獲得大筆稅金再拿來亂搞,想想真是可悲。
其實了解內情之後,真的對央行及政府感到失望。通膨稅、盈餘繳庫稅不著痕跡的從每位國民身上剝奪,然後政府再用在不知道哪裡去,這一切已是央行及政府已有默契之行了,然後政府拿著這些錢,還能反過來宣傳多少錢用在人民身上,事實上一開始這些稅本就不應存在。過去央行蠻橫獨斷、低利寵愛某些特定行業、不揭資訊的陋習,在書中描述幾等於未開發國家的央行行為。我想社會現象的出現多有多重原因,不獨央行20年來的作為導致,但是我同意本書觀點,央行必須負最大責任。希望新總裁能有新作為,為社稷而非為政府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