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的東南亞大約有五億八千萬人口。這裡充滿異質性,各種各樣的政治制度,所有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型態在這裡都看得見。
2.東南亞歷史並非是「進化論式」的進步與發展的歷史,應該是一部自我成長的歷史、精神文化的深化史。它不是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而是一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長篇生活史故事。
3.柬埔寨沒有颱風,也沒有地震,雨季和乾季分明,雖然有豪雨引起的洪災,也有日照過強的旱災,但絕對是受惠於大自然的恩澤易於居住的生活環境。
4.吳哥寺(吳哥窟)又稱小吳哥,是十二世紀蘇利耶拔摩二世興建的毗濕奴廟。十三世紀闍耶跋摩七世時佛教大盛,吳哥寺成為大乘佛教寺院。十五世紀暹羅入侵,帶來上座部佛教,吳哥寺自此成為上座部佛教寺院。
5.室利佛逝位於蘇門答臘南部巴鄰邦,六七一年至七四二年來唐朝貢。九〇四年改名為三佛齊,宋元明初皆稱三佛齊。一三七八年為爪哇攻擊而滅亡。明中葉開始此地稱為巨港。
6.西元二世紀中到四世紀時「海上絲路」已經建立,四世紀到五世紀時,船隻利用季風往來於孟加拉灣和南海之間。
7.「占婆」國名由來係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它大約在七世紀時出現在碑文中,中國稱之為「林邑」。八世紀後半到九世紀前半中國改稱之為「環王」,八七七年後改稱為「占城」。
8.以笈多王朝為主的印度古典文明的成熟及那爛陀寺的佛教教學的發展為背景,傳入東南亞的印度教和佛教不僅滲透了基層社會,取代了當地的傳統信仰,統治階層的篤信者也相當多。
9.蒲甘王朝末期時,君王們皆篤信佛教並且皈依,而有「因建造佛寺而亡國」的說法。元朝在一二八七年時派遣軍隊進攻緬甸。
10.以海上中繼貿易或地域貿易為基礎的三佛齊王朝和占婆王朝;以內陸農耕和水利為基礎的吳哥王朝、蒲甘王朝、諫義里王朝及李朝等。
11.據傳泰系諸族的故地在雲南,暹羅是泰系諸族其中一個分支。暹羅人十二世紀左右抵達昭批耶河流域。
12.阿瑜陀耶連結南海和孟加拉灣,來自兩地的物產皆在此地配送,商貿雲集,王室管理貿易,阿瑜陀耶王被稱為商人王。
13.歷史絕對不等人,這是東南亞的人們在歷經殖民地經驗後才體認的現實。
14.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從西班牙得到了菲律賓諸島的委讓權,歷經四年戰爭完全征服菲律賓。二十世紀初期的東南亞,是英國、美國、法國和荷蘭分割的局面,僅有泰國能夠保有獨立的地位。
15.南掌王國,中國史稱瀾滄亡國,越南史稱哀牢,即今之寮國。
16.柬埔寨當時沒有紙,是用一種椰葉製作成的「貝葉」作為紙的功能。然而,貝葉的缺點在於不易保存。其次,當時許多人因慘烈的戰爭失去生命,這段歷史卻完全被忽略遺忘。
17.「吳哥」名稱來自於梵語的「都」(Nagara)訛音為「吳哥」(AngoKor)。
18.檢證吳哥王朝的歷史,可以發現王朝投入很多社會資本,最引人注目的基礎建設是那些以東西南北為基軸,沿著平地展開的人工貯水池。
19.吳哥王朝是梵語和古高棉語並用的社會,大薩多廓碑文(K.243)是兩種語言並用的最佳例證。吳哥王朝初期,高棉語還不夠成熟足以成為書寫文字,梵語很常被單獨使用。
20.古代的柬埔寨從紀元前開始與印度不間斷地往來,吸納印度文化內涵,在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十三世紀後為上座部佛教)的立國思想基礎下,不斷地交織著王朝和王位的興替。
21.吳哥的雕像受到印度圖像影響,但整體來說仍發展出獨特的自我特色。例如柬埔寨的圖像會迴避印度教中帶有的恐怖、不舒服之處,轉換成柔和的表情。
22.奠基在宗教思想的吳哥美術有兩度達到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前吳哥時代(九世紀前),美術史上稱為扶南達(PhnomDa)樣式;第二個高峰是在闍耶拔摩七世時期(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美術史上稱為巴戎寺樣式。
23.在制度上國王並未擁有強而有力的官僚組織和常備軍隊,而具有王族血統的貴族們又不知何時會簒奪王位。在這樣的狀況下,血統和身份絕對不會是王統治地位的保證,必須誇張地演出宗教的威儀和神秘,藉此強調卓越不凡。
24.朱印船是十六到十七世紀前半,攜帶如同海外渡航許可證的朱印狀進行貿易的日本商船。
25.各國在經過國內外激烈的鬥爭之後獨立,但緬甸則殘存著軍事政權,越南和寮國的獨立是在一九七五年,柬埔寨的再出發是在一九九三年。
26.一九六七年成立「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現在共有十個國家;日、中、韓在內的東協十加三。
心得
東南亞的歷史對我來說充滿神秘,相當不了解。不管是現代或是歷史的立場來看,由大中國的角度出發,總認為東南亞就是中國的邊陲、不重要的附屬國;許多中國人前往海外殖民的地方。但是我漸漸不這麼看了,東南亞諸國有它們不同的語言及文化,甚至有宗教藝術集大成的吳哥遺跡、蒲甘遺跡等,也是世界文化上一處重要之地。另外他們奇特的生活形態及風土文化等,也常吸引我想去一探究竟。雖然它們的衣著、飲食、器物建築等感覺是比較簡陋,不過我想這也是在當地特有的地理氣候下發展出來的適合方式。
東南亞涵蓋了中南半島、菲律賓、爪哇群島、馬來群島等,地形遼闊且破碎,在中南半島上人種及文化叫有差異。大部分的地區在紀元前就與印度有密切的往來,故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例如婆羅門思想、梵文、佛教及印度教等。原始的上座部佛教傳至東南亞,在印度逐漸式微,反而在東南亞開花結果。不過東南亞除了受佛教影響外,同樣也深受印度教影響,加上政治因素,宗教也有著更迭興替的現象。例如吳哥寺本來為印度教廟,奉毗濕奴,後來變成大乘佛教,最後又變成上座部佛教至今。由於已經融入了高棉自有的藝術風格,有的廟甚至不到裡面看尊奉的神像,無法從外觀看出其是哪個宗教的寺廟。
吳哥可說是全世界浪漫的探險家的映許之地,它的發現也是充滿傳奇色彩。由於久經戰亂,吳哥都已被廢棄數百年,隨著植物生長,逐漸湮沒在叢林之中。是後來當地的獵人進叢林,再次發現自己的祖先在數百年前有過如此輝煌的國都及寺廟,才又再次出現於世人眼前。吳哥是不折不扣的失落之城,也是一生必去之地。
本書作者是吳哥專家,本書大部分篇幅也著重於吳哥。由於史料闕如,內容非自古而來的的東南亞歷史,而是吳哥碑文有的資料,舉凡哪位國王蓋了什麼建築這種。我認為的重要古國如阿瑜陀耶、滿者伯夷等幾近未提,是比較可惜之處。而書中多有錯別字,訂正不慎更是失色。整體來說內容仍算好的,能開過不同的地理、歷史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