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佳世子


1. 鄂圖曼帝國不應該只被理解成等於現代的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底下的土耳其人(突厥人),大多數與巴爾幹及阿拉伯民眾一樣,都是被統治的族群。只能說鄂圖曼帝國是由一群後天取得「奧斯曼人」之自我認同的成員所統治的國家。

2.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初期,強調的是該國所連結的,是從中亞突厥的西進、安那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以致於土耳其共和國的歷史脈絡,而極度貶抑鄂圖曼帝國的一切。

3.該國自稱為「奧斯曼國」,但要到十五世紀中葉以後,才出現實質的國家體制。因此本書將十四世紀的奧斯曼稱為「奧斯曼公國」,十五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稱為「鄂圖曼帝國」。

4.雖然巴爾幹是鄂圖曼帝國的起點,當時並不存在巴爾幹這個地名。會出現這樣的稱呼,是因為一般習慣將曾受鄂圖曼統治的歐洲東南部區域稱為巴爾幹地區。其實鄂圖曼帝國一般稱此地為「魯美利」(Rumeli)意指「羅姆(羅馬)之地」。

5.鄂圖曼帝國的中期之前,是由來自安那托利亞的突厥裔軍人與出自巴爾幹舊領導階級的依附者這兩個集團為主導,支撐著國家的運作。這並不能稱為「穆斯林對基督教世界的征服」。

6.蘇雷曼一世之治在帝國史上為一個劃時代的新紀元,是從原本藉由軍人的奉獻而不斷擴大茁壯的軍事國家,成為停止擴大版圖,在有限的土地上治理轉型為官僚國家。另外,帝國在該國歷史前半段為跨越宗教界線的整合,後半段則為全面推行伊斯蘭教的統治。

7.海雷丁出生於愛琴海的列斯伏斯(Lesvos)島,與其兄奧魯奇同為著名的海盜,橫行地中海。一五一六年以後成為阿爾及利亞的領主。一五一九年決定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

8.鄂圖曼帝國成立海軍的最大目的,旨在當作陸上作戰的後方支援,更別提他們未曾想過以國家主導海上貿易的可能。鄂圖曼自始至終就是一個「陸上帝國」。

9.猶太教徒大規模的移民緣起於十五世紀末、發生在伊比利半島的「收復失地運動」。鄂圖曼帝國有組織地於一四九二及一四九七,接納遭西班牙及葡萄牙流放的教徒。

10.穆斯林生活的街區,多半以清真寺為中心,清真寺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心之一。伊瑪目(導師)除了平日指導民眾禮拜之外,更負責舉辦婚喪喜慶儀式。

11.妻子的資產與丈夫資產完全分開,是伊斯蘭律法的一大特徵。從雙親繼承得來的財產和嫁妝,不論是面對丈夫或是在社會層面上,都發揮了保障女性地位的作用。

12.十八世紀,各地的地方望族崛起,手握當地的主要產業。不論是中央權貴還是地方望族,他們都擁有一批私人軍隊,這個時期的鄂圖曼帝國,已經徹底開始走向分裂。

13.一八二七年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當事者」希臘缺席的情況下,於倫敦「決定」了希臘的自治。就這樣希臘憑藉著歐洲列強的力量,照著他們的意願實現了獨立,但該國在整個十九世紀全然受歐洲列強所支配。

14.努力最終未能取得成效。但是,這並不是前近代鄂圖曼帝國命中注定的結局。前近代鄂圖曼帝國在一九二二年亡國以前,一直是順應著當下時代潮流的方向,尋找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一路努力過來的。

15.使鄂圖曼帝國徹底從歷史退場,並另外揭開土耳其共和國序幕的導火線,是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德國陣營的決定。一九二二年,凱末爾所領導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將蘇丹制與哈里發制一分為二,蘇丹政權就此崩潰,鄂圖曼帝國滅亡,哈里發之位也在一九二四年廢除。




心得
    本書是興亡的世界史系列。鄂圖曼帝國若包含成為帝國之前的集團-奧斯曼公國的模式,從十三世紀末延續至二十世紀,六百年左右的時間能存在同一王朝,相當的不容易。原來奧斯曼公國之初,也只是一個類似流氓或軍閥集團,在拜占庭帝國衰弱時期在安那托利亞一帶崛起。奧斯曼本人可能是突厥人,但是可能是從君士坦丁堡那側過來高原這側發展的,不一定信仰伊斯蘭教。奧斯曼們也是混雜多人種,所以不能簡單說就是土耳其人的帝國、伊斯蘭教的國家。
    所以歷史真的都是偶然。奧斯曼之後連續出了幾代傑出的後代,模式就如蒙古成吉思汗一樣,算是前面都出名君,逐漸吞併、成為安那托利亞上的最大公國。而當時巴爾幹半島上也是四分五裂,公國四起,拜占庭一度還被威尼斯滅亡,以拉丁王朝取代。馬其頓王朝雖然成功奪回,但最後僅能控制君士坦丁堡附近而已,比分裂出去的國家還小。所以當被鄂圖曼消滅時,其實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國。我想就算不被鄂圖曼,那個年代也是早晚被其他基督教國家滅掉,只是這樣給了歐洲有宗教理由能發動十字軍。
    鄂圖曼的起源是一個軍事國家,不斷發動戰爭擴大版圖。在與馬木魯克王朝爭霸時終於消滅對方,獲得開羅及聖地。至此蘇丹同時成為伊斯蘭的類教宗領袖。但是根據本書,鄂圖曼行伊斯蘭教法旨在獲得良好的控制及宗教好處,蘇丹本人究竟為虔誠教徒則不一定。或許本懷疑可以從帝國同時行什葉又行遜尼教義看出來。
    事實上鄂圖曼與巴爾幹的淵源較深。雖然一開始的國土是在安那托利亞,但消滅拜占庭後帝國主要活動都在巴爾幹,反而安那托利亞之上還有不少國家,較晚才統一,而且無法行有效控制,作亂四起等。所以又是歐洲人的史觀,認為鄂圖曼就是土耳其人(突厥人)游牧民族,對歐洲人的侵略。不是這麼簡陋的觀點的。
    女性一章刷新我的觀點,還蠻訝異的。十八世紀的英國大使夫人描述帝國治下的女性,是最自由的人。她們戴面紗,在路上人人平等,不會被認出來所以大家都一樣。或許當時的帝國女性是進步的一群,反而歐洲女性被層層束縛。所以自由否端看我們在什麼時間,角度看他們,伊斯蘭女性不曾變過,她們曾經是自由的代表。
    鄂圖曼帝國的滅亡有著內外的因素。內在蘇丹不再自行領導戰爭,使軍事國家中的蘇丹失去角色、新軍敗壞;對外列強崛起,相對於帝國內,歐洲征戰更多,也累積了更新科技與有經驗的軍人。如作者所說,鄂圖曼並非直到最後仍在守舊,蘇丹也有奮力維新,且超過兩代的蘇丹。整個維新超過八十年,但終究形勢比人強,列強圍攻下也僅能滅國。本書真的是見證了歷史的興亡,有時真的是有命運在背後操控,該來則來,該去則去。補充了一些世界史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