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雨 辛西亞‧巴內特 Cynthia Barnett


1. 地球剛形成的頭五億年,是一座攝氏八千度的熾熱地獄,比今天的太陽還燙。科學家把這段火爆時期稱為「冥古宙」(Hadean),源自希臘文的「地獄」一詞。

2.世界最大的雲杉稱為錫特卡(Sitka),它的樹幹會形成大到可以讓人站進去的高長裂縫。

3.赤道中部的鄰近地區,都是典型的潮濕地帶。當空氣從赤道離開後,就開始冷卻下沈,在地球的亞熱帶周圍創造出兩條乾燥地帶。這裡就是許多大沙漠的故鄉。

4.聖嬰現象(El Nino)指的是熱帶太平洋中部異常的海水升溫現象。每三到七年,聖嬰就會出現一次,讓世界各大洲的降雨產生劇烈震盪。十七世紀初,南美洲的漁夫首次觀察到這種海水升溫的現象經常出現在聖誕節前後,於是取名為聖嬰。

5.常逸梓研究人手的形狀發現,論文記載了手臂神經受傷的患者,手指泡水後不會變皺。變皺現象並不是手腳浸濕的副作用,其實是自主神經系統反應,像是排水渠可將皮膚表面水擠穿出去。變皺現象不會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只有手和腳。

6.歐洲西岸沿海地區天氣比較溫和,較不容易受到飢荒影響,獵巫案例在當地也比較少見。猜疑情形在人口稠密的中歐地區最為猖獗,那裡正好也是極端氣候危害最烈的地區。

7.三個一神教都是從中東的沙漠中孕育出來。有學者認為一神教的源頭,可回溯到這些乾旱地區的人仰望天空尋找賜予生命的降雨。大多數的多神教,都是誕生在濕淋淋的季風雨裡。學者推測,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發展出他們的信仰系統,因此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與上帝、自然互動。在荒涼的沙漠裡,生命得奮力掙扎才能存活,因此,有一位天神負責從無中創生萬物,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時間與生命都在最後審判日終結;多雨地區生命蓬勃,循環不斷重複,因此這裡孕育出來的神學,不會特別強調創造的開端或結束。

8.霍華德雲分類法,三大形容詞是:卷(cirrus),來自拉丁文的「纖維」;積(cumulus),來自拉丁文的「堆、疊」;層(stratus),來自拉丁文的「層、片」。

9.建築學校有一句老笑話,充分說明了創意設計和防雨考量之間的衝突:「所有的好建築都漏水。」




心得
    本書以雨為主題,介紹了雨的各種性質與人類的關係,可謂鉅細靡遺。雨的話難免就與氣候有關係,所以也連帶的講到了一些地球氣候、混沌效應、聖嬰現象等等,充實了一些常識。在雨與文明的關係這邊,提到一神教系列,主神幾乎都是雨神,是之前沒有注意到的關連。亞伯拉罕諸教創生於乾旱的沙漠地帶,生存非常艱難,經常伴隨死亡,所以一神教精神多有開端與結束,末日審判等元素在。這是與哈拉瑞的觀點相當的不同。熱帶地區的多神教,因為生命豐富,主要精神在於循環往復。以此觀點來看其實是所在地區與氣候的不同,導致的哲學不同,不必有高下之分。或許自然泛神論仍有舊石器的觀念在,到了新石器就變成一神論。這觀點當初讓我耳目一新,現在看來仍不錯,不過加上氣候的因素更完整。
    書後面篇幅介紹了雨具等發展歷史,也算有趣。再更後面的章節主題就沒有那麼吸引我了。美國的雨、造雨人、捕捉雨等,似乎瑣碎的歷史故事看完沒有獲得一個中心論點,而各地的故事分歧大,各別去記似乎沒有很大的意義,於是看過而已。像是「基因」、「癌症」是人類文明、科技發展的里程碑,我就很有耐心看下去;本書這類比較社會或文學抒情類的,可能就非我所能浸淫的。慢慢去涉獵。本書是好書,有增加知識、故事,也有優美的文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