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 劉炯朗


1. 天文學裡,有個很重要的頻率,就是1420.4百萬赫,這個頻率換算成波長為21公分。當氫原子,電子和質子的自旋方向一致時,氫原子的能量比較高;當電子和質子的自旋方向相反時,氫原子的能量比較低。氫原子從能量較高的狀態降到較低的狀態時,這個能量的差異就會產生一個頻率1420.4百萬赫的輻射。

2.有些星的亮度會隨著時間改變,這些星就叫做變星。十八世紀天文學家古德利克發現仙王座的一顆變星(造父一)亮度改變是有週期性的,大約是五天又八小時。隨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許多和造父一相似的變星,亮度變化呈週期性,這些星統稱為「造父變星」(Cepheid varible)。

3.太陽光的光譜和天狼星光譜大致一樣,表示兩者所含的化學元素大致相同。但是天狼星光譜的波長,都比太陽光譜裡相對應的光波長長,表示天狼星在移動,遠離地球。

4.中國古代有個故事,一個上山砍柴的樵夫,看兩個老頭子下棋,看完一局棋之後,發現放在旁邊的斧頭木柄已經腐爛,這就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也是「爛柯」成為圍棋的另一名字的典故。爛就是腐爛,柯就是斧頭的柄。

5.苦瓜、通寧水有苦味,因為它含有金雞納霜。

6.蝴蝶效應告訴我們的是,不必刻意預測未來,也不必刻意回顧過往,安下心、站穩腳,好好地做我們這一刻可以做、應該做的事,那就足夠了。

7.記憶的能力也可以分成兩類:一個是「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就是對數字、人物、事件記憶的能力。另一個叫做「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是對行動的記憶,例如怎麼騎腳踏車。




心得
    再次看劉院士的書,仍是很佩服他很豐富的知識。書名是一次看懂自然科學,但內容其實是劉院士廣播節目的內容,擷取其中關於科學的話題。甚至也不是自然科學,含包含數學、生理及醫學。劉院士的專業是天文物裡,自然書中最大篇幅就是在談論這方面。一些入門重要的話題,例如宇宙怎麼來的、宇宙多大、人類怎麼測量宇宙等等,都有說明,算是溫故而知新。適逢中秋節,舉頭可見皎潔的圓月,這次多看到了它旁邊的木星。在屋頂完全無燈光,驚訝原來月光這麼亮,幾乎可以拿書出來看了。
    不過望向天空,也提醒我所看的書並非僅是書中的故事而已,那138億年的宇宙就在我們抬頭上方,我們就存在這個時空當中,不曾遠離。人世中的繁雜俗事不是生命的一切,我們還是這廣袤的宇宙的一小部分,甚至人生根本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這麼想人世間的榮辱得失就比較不那麼於心了。不過也有天地悠悠之感。人盡力與之聯繫,或盡力去了解它,盡不盡力又如何呢?或許又可以說,結果不是一切,目標及過程也很重要,或許是這樣吧。本書算是溫故知新,不管天文知識、數學、生理及醫學複習一下都蠻有趣的,本書其實也蠻紮實,就算認真看也要花上一些時間,算是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