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


1. 那時鄉下地區基本上就是一個自治社會,很少與政府發生關係。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都互相聯繫,地緣和血緣把一鄉之人織成一個大網,大家都是親戚朋友,靠家族的族規維繫生活秩序。

2.城市人談到中國鄉村生活,沒有切身經驗,因此很容易接受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認為地主和農民之間只存在著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是互相仇視的階級。就我所見,地主和農民並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階級,彼此不能容忍、對立的。

3.中國這麼大一個社會,比整個歐洲還大,不可能每個地區都是一樣的。不能說沒有衝突,但那個衝突是不是提高到所謂的「階級鬥爭」呢?不能一概而論的。

4.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精神源頭都在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思想,是歐洲文化的內在發展,而中國的「五四」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而引起的反響,其中雖也有中國文化內在因素的接引,但精神源頭不在儒釋道,而在西方。

5.如果堅持「五四」必須與「文藝復興」或「啟蒙」相比附,那便會陷入一個極度危險而毫無根據的歷史預設之中:所有民族或文明都必須經過相同的發展階段,這是所謂「必然的歷史規律」;凡西方發生過的運動也一定會在中國重複一次。

6.儒家特別注重「均」的觀念,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東漢時代一部《太平經》便把「太平」的概念解釋為「大平均」。儒家另一有極大影響的價值觀是關於「公、私」的尖銳對比。士大夫一向都強調「公」是善,而「私」是惡。

7.趙紫陽曾稱這一體制為「權貴資本主義」,因為其中「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不是在法律範圍內靠勤儉起家,而是由於與政治權利有密切關係,獲得種種特權與法外的方便。

8.整個對日戰爭史上,中共宣傳最熱烈的共有兩次戰役:一是一九三七年九月的「平型關之戰」,由林彪指揮;另一是一九四〇年八月的「百團大戰」,由彭德懷指揮。

9.知識青年和民主黨派人士反對國民黨的另一重大理由即是它的「一黨專政」,他們之所以要推翻國民黨政權,絕不可能是希望找到一個有效的「一黨專政」來代替一個無效的「一黨專政」。

10.人心中深藏著種種邪惡,一旦釋放出來,整個人一定會被吞噬掉。

11.錢穆先生始終鼓勵我對於中國文化傳統求得一種深入的整體了解,找出它作為一個源遠而流長的文明體系的特徵所在。其實這便是他心中的「道」,但是我必須「深造自得」,不能直接把他求「道」所得接收過來,以為己用。

12.英國人對香港這塊殖民地採用的是相當徹底的法治,只要不犯法,人人都享有言論、結社、出版等的自由。所以流亡知識人異口同聲地說:香港沒有民主,但有自由。




心得
    本書是瞻仰大師閱讀之傳記。余英時教授是當代漢學、古代思想學的泰斗,在之前閱讀朱敬一院士的作品,對他推崇之至。余教授本人反對共產制度也是相當地堅決,或許也只有美國這塊土地能讓他堅守他的信念。
    大師的養成與我們其實不會差太多,在當時動盪的年代,余教授也有失學,或虎頭蛇尾幾年沒有讀完書。啟蒙教育則是中國傳統學院,不是現代學校,不過這樣或許正合於他後來的專業。他有幸能親得大師錢穆手把手傳授,有運氣;然後哈佛燕京學院也有名額接受華人學者訪問,又是他,這是有機遇;又差不多學成時,韓戰發生後,美國急於了解中國思想與社會,大學提供了相當多的教職工作,又有機會能留任,所以一生的運氣相當好呀。與他同時的臺灣訪問學者邢慕寰,在其領域之成就不亞於余教授於中國思想史,但是就無成為國際大師,際遇就不同,也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
    不過不能完全歸於運氣。余教授有說,訪問學者期間,晚餐後散步一小時左右,就各自回房間苦讀直到睡覺,日復一日。也是相當的刻苦。當時研究漢學的東方資料以日本最齊全,為此他還先學習了日文,再去看這些資料,治學態度也是讓人敬佩。
    到朱敬一院士作品中,朱院士請他寫一篇文(?),余教授輕描淡寫的答應,背後卻查遍四萬多首唐詩(?),非常可怕。意志力也是相當的驚人呀。有這種態度,難怪在學術上成就如此非凡。余院士也是我推崇的人,希望某日程度能達到看他文章的水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