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 威廉‧歐文 William B. Irvine


1. 苑舉正:我的生命意義就是,在我擁有完整的意識中,我積極地做出人生的規劃,實現我的目標,完成我賦予自己的使命。

2.智人約20萬年前出現在東非大裂谷附近,7萬年前左右離開非洲。

3.許多人由北方路線走,穿越埃及進入中東。其他人可能朝東,越過曼德海峽(Bab-el-Mandab strait),進入阿拉伯半島南端,現在的葉門。7萬年前處於冰河時期,海峽較現今狹窄很多。

4.很多時候人覺得自己有義務遵從祖先所做的族群選擇,認為如果放棄他們承襲的族群,會是對祖先的重大背叛。這種想法並沒有道理,如果追溯祖先,必然會遇到一個叛逃族群者。

5.五次大滅絕:4億4千5百萬年前奧陶紀末期,3億7千5百萬年前泥盆紀晚期,2億5千2百萬年前二疊紀末期,2億年前三疊紀末期,6千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大多是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活動。為什麼都是末期?因為地質學家根據化石來劃分紀元。

6.再更之前也可能有大滅絕或小行星撞擊,但是生物不夠大或多足以留下化石。

7.我們不該為家譜中有尼安德塔人而感到羞恥,反而應該感謝他們的存在。與他們交配,我們的智人祖先能快速獲得承受寒冷的基因,讓我們能居住在歐洲和亞洲大部分的地區。

8.內耳的快蛋白(prestin)對聲音有反應。

9.獨立生存生物(不需宿主)最小的已知基因組是生殖道黴漿菌(Mycoplasma genitalium),僅具有517個蛋白質編碼。

10.囊胚在通往子宮的途中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同卵雙胞胎。兩個胚胎也可能融合,產生所謂的「嵌合體」(chimera)。

11.心肌細胞可能有6000個粒線體,構成其40%的細胞質。肝細胞具有1000至2000個粒線體。精細胞只有100個粒線體,而紅血球一個粒線體都沒有。粒線體構成約體重的10%

12.母乳不但可以餵養嬰兒,還會滋養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

13.腸道的許多微生物可以消化纖維。高纖飲食能使腸道生物群系更佳多樣化,在醫學上更符合理想。

14.冬眠的熊藉著燃燒身上的脂肪,產生代謝水,因此不用喝水就可以度過嚴冬。跨洋候鳥、駱駝也類似。

15.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來保留你攝取的水。我們需要這樣的器官,表示我們的演化祖先生活在缺水的環境中。相較之下,魚擁有他們所需的水,因此他們沒有大腸。

16.蟹狀星雲(Crab nebula)超新星事件發生在7千5百年前,它的光在公元1054年到達地球,中國天文學家作了紀錄。

17.沒有月球,依然會有太陽引起的潮汐,但會比月球潮汐低得多。動物由海洋移向陸地,潮汐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潮汐會創造潮間帶。

18.1908年一顆小行星或彗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爆炸,稱為「通古斯大爆炸」(Tunguska event)。

19.沒有板塊運動與造山,所有土地免不了都會淹沒,地球將會成為水世界。

20.我們與黑猩猩共有的祖先應該有24對染色體,和現在的黑猩猩一樣。但人類在接下來的700萬年中,有兩個染色體融合形成我們現在的第2號染色體。

21.雨後潮濕土地的氣味,主要來源是土臭素(geosmin),是由土壤中放線菌(actinobacteria)產生的一種有機化合物。

22.儘管你的人生本身可能沒有任何意義,你也一樣可以用它來做有意義的事。你可以按照你為自己人生所做的計畫生活,因而賦予其意義。




心得
    本書是一位俄亥俄州大學哲學系教授所寫。這是個大問題,是很多人到後來會問的問題,也是我追求的問題。一路走來,我與教授本書的章節一樣,如果要透徹這個問題,必須先懂本問題的各方面背景知識,包含演化生物學、物理學、歷史地理、天文學(含相對論及高能物理)等。我相信各方面知識融會了,會比單單哲學的思考更加全面、正確。本教授的想法應該也與我一樣,所以各章節的編排及內容幾乎都是我之前讀過的,算是熟悉。
    不過這樣算詳細的內容竟由一位哲學系教授寫出,我相當佩服他知識淵博。甚至還有一些生物學知識是我所不知道的,我有點慚愧竟還不如一位哲學系教授。撇除各地方的人在歷史地理上是不同的,其他學科知識都是相同,作者也有涵蓋到天文學。相對論及量子學說與生命起源關係較不直接,作者沒多提到算合理,不過這部分和生命如何存在關係相當大,是我還能勝過本書作者的地方。
    全書算是一個總複習,對入門的人也可當作入門書,不過務必要根據每章節的重點繼續研讀相關的書籍,才能獲得完整、夠深的背景知識,才能自己回答書名那個大問題。
    在哲學上「忒修斯之船」的問題相當值得深思。在之前的閱讀《令人著迷的生與死》就有提及。人的生命與意識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重點不在是否單一部分是否曾經參與,而是持續生命的那份經驗。
    最後的結論還好,沒有跳脫我的知識範圍。從生命發生、宇宙發生、宇宙組成的背景知識觀來,完全是一場偶然,在於降解與熵的增加。所以說從根本來講,生命沒有有意義的意義;生命的存在在於增加熵的速度僅此一意義。經濟學也講,長久來看,大家都死了,所以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意義。不過正如《令人》裡面更深刻的結果,意義是由自己賦予,不必拘泥於來源的原因是什麼,而意義通常發生在人類社會中。所以尋找人生的意義不是人生的意義,只是途徑;擬訂計畫並且去實踐某(些)正面的事,才是人生的意義(也是苑舉正推薦序寫的意思)。
    結論不超過我之前的認知,不過竟然從本書獲得一些生物的知識,是慚愧也是有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