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


1. 唐長安正式的佛教僧尼數目就有兩萬以上,長安的人口依百萬來計算,僧尼所佔比例達到五十人裡面就佔了超過一人。然而現在的中國人對於唐朝曾是佛教國家的印象淡薄,這是宋明以來書籍裡,關於佛教史料,連同游牧民族資料,遭受到蓄意排斥和忽略。

2.唐帝國的鼎盛時期被人為是盛唐,但是發展出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調制的率令體制並趨於完備的是初唐,到了玄宗時代,這樣的制度已經開始走向崩壞了,安史之亂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學歷史的終極意義,是舉凡人種、民族、語言、思想等等,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純粹的,全部都是混合生成的歷史產物,因此應該明確認知到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歧視的正當性。

4.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陝西省北部、寧夏、甘肅,都有可耕地與遊牧用草原並存,兩者皆宜的寬廣土地。農牧接壤地帶。

5.絲路貿易的本質是奢侈品貿易。特別是極度依賴家畜輸送力的路上絲路,更是必須強調這點。

6.「索格底亞那」是指「栗特人的土地」,其幾乎位在歐亞大陸的正中央,被從帕米爾高原發源,流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圍繞。南方阿姆河漢字稱為烏滸水;北方錫爾河稱為藥殺水。

7.栗特人屬於高加索人種,身體特徵「紅毛碧眼」,語言是現已滅絕的栗特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東伊朗語。

8.昭武九姓:康國(撒馬爾罕)、安國(布哈拉)、米國(弭秣賀)、史國(羯霜那)、何國(屈霜你迦)、曹國(劫布柦那)、石國(塔什干)、畢國(波伊肯特)。中國給栗特人的姓。

9.現存的史料來看,為中央歐亞游牧民帶來史上最初的文字文化的,不是斯基泰的波斯人,也不是在匈奴的漢人,而是突厥的栗特人。栗特語是當時(北朝~)的國際語。

10.唐朝是以異民族為中心,吸收了以漢語為首的中國文化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或至少應該說是擁有異民族血統的「唐族」國家。唐朝的世界主義、國際性、開放性,是因為唐朝的本質本來就是由漢族與異民族的血統及文化在混合後產生出的國家,這與後來的蒙古或現代美國的強盛也是相通的。

11.唐帝國創立核心的異民族,最主要是來自北魏武川鎮的鮮卑系集團。鮮卑原本是活動於大興安嶺方面的游牧民族,武川鎮在今天呼和浩特的北方。

12.六一八年李淵在長安即位為皇帝時,要說唐朝是東突厥的臣屬國一點也不為過。唐朝不過是企圖接續隋朝皇位的群雄之一,而且有很多敵人。

13.透過突厥第二帝國的鄂爾渾碑銘或回鶻帝國的希乃烏蘇碑銘等各種古代土耳其語史料,顯示中央歐亞東部各民族稱唐帝國為「Tabyac」。學者認為是由拓跋「Taybac」這個名稱的訛音。北魏以來至隋唐的天子,若從北方草原的土耳其-蒙古游牧民世界來看的話,始終是北方出身的「Tabyac可汗」,即拓跋可汗,故奉上天可汗的稱號

14.三世紀以前的東亞沒有「粉食」文化,而是將穀物直接用顆粒狀進行蒸煮食用的「粒食」文化,所以才會從西方傳入把麥類磨粉後製餅或製麵食用的粉食文化。

15.如果把奴隸佔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訂為奴隸制社會的話,古代希臘、古代羅馬、近代美國南部都是奴隸制社會。相對於此,唐帝國雖有奴隸,但非奴隸制國家。

16.唐代的人民可分為良賤兩大類。良民全部持有獨立的戶籍,可是賤民沒有獨立戶籍。奴隸可以用自己的錢為自己贖身,從奴隸身分解放之後,依然待在原來主人的地方就稱為部曲、客女,被轉賣就稱為樂事。

17.安祿山之母為突厥名門阿史德氏,父親是栗特系武將康姓。父親早逝,母改嫁布哈拉出身的栗特人安姓,遂改為安姓。

18.摩尼教是三世紀前半由生於巴比倫的伊朗人摩尼所創,這是個宗教熔爐,以諾斯底主義的二元論為核心,融入瑣羅亞斯德、猶太教、基督教的思想,創造出二元論的折衷宗教。

19.如果怛羅斯戰役是決定天下的戰役,那成為贏家的大食為何沒有越過帕米爾高原,推行伊斯蘭化呢?其實他們也沒有餘力。這場戰役會獲勝,是因為起初站在唐朝那邊的土耳其系游牧民族葛邏祿臨陣倒戈罷了。

20.栗特人的母國索格底亞那在八世紀中葉進入阿拔斯王朝的直接統治下,隨之伊斯蘭化,逐漸失去了栗特人在宗教、文化上的獨特性。尤其在薩曼王朝下,使用阿拉伯文字的波斯語成為主流。

21.栗特人並不是消滅,而是溶解在其他民族裡面。栗特文字幾乎直接成為回鶻文字,回鶻文字在十三世紀又演變成蒙古文字。蒙古文字在十六世紀末,又成為滿州文字。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央歐亞型國家的清也繼承了栗特文化。在今內蒙自治區使用的蒙古文字可說是流傳至今的栗特文化遺產。




心得
    在序章作者苦心孤詣的闡述重要觀念,所謂絲路不是單純聯結東西方的商業路線而已;而且也不是漢民族或漢國家發明或行走的。在東方與大秦的中央,是廣大的中亞地區,本書名詞為中央歐亞。這個地方也是有自己的重要文明、歷史與種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際上串起東西方交易的「栗特人」。
    栗特人發源在索格底亞那,約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與阿姆河中間,重要城市有撒瑪爾罕、塔什干等,人種為高加索人種或混有蒙古-突厥人種,高鼻、碧眼、紅髮。栗特人據史料稱為天生的商人,今天史料畫出的絲路路線不僅連貫東西,也連貫南北從印度到俄羅斯。絲路是20世紀某學者給它安的一個好聽名字,其交易品相當多,跨數百項奢侈品。從武威開始往西方行走的大部分都是栗特人,而非漢人商人。而且遠程交易應該不多,大多是節點到節點。
    以前都覺得十分奇怪,為什麼只是改個朝代變成唐而已,突然變成國際化大國,好像變成世界各國的人都來了,然後價值觀也與前朝差非常多,不是都一樣的人嗎?看了本書才知道,從本質來唐朝根本就不是漢人朝代,是五胡延續下的拓跋王朝。所謂拓跋是鮮卑人,歷史上在大興安嶺外的游牧民族,歷來臣服於匈奴、柔然。歷史課本也稱為五胡亂華,表示正統觀點就不認為他們是自己人,是外來政權嘛!
    而在北朝時期,本來就是游牧民政權,他們在之前本來就有與栗特人交易的事實了,所以難怪延續到唐代絲路會如此發達,因為唐本質就是游牧民族政權,這只是延續本來做的事而已。另外隋唐夾在南北朝及五代十國兩個分裂時期也不是偶然,因為從南北朝到五代原來就是外來民族的政權更迭而已。南北朝與五代十國,以前的上課都不強調,隋唐也是強調其盛世、天可汗等,原來潛在有爭議的民族議題都不提帶過而已,現在來看真的很大中華主義,或漢人史觀。或許符合政治目的,但這不是正確的歷史。
    唐代到底算不算外來政權或外民族,一直有爭議。不過儘管後來可能被中原農耕文化同化了,其本來的文化可不是這樣子的,而且造成所謂的大唐盛世可不是中原農耕文化的幫助,而是其原本的草原文化。作者在篇頭也花了相當的篇幅說明,讀歷史告訴我們重要的就是沒有什麼純粹的民族與文化,大家都會混一點、文化也會交流交去,所以並無純粹的漢人或異民族。這是最客觀的看法,硬要分他是漢或是異就只有特殊動機(政治)的人而已。不過唐代源自拓跋,這是有廣大中央歐亞史料支持,並且其文化、風俗、音樂、飲食等,皆與自漢以來的農耕儒家文化大相迥異。姑且不論爭議,不顧上述事實,強要稱唐為中華文化、中華帝國,這只是大中華主義與漢人史觀,小家子氣而已。
    也明瞭介紹唐代歷史時,為何如此多番將,像高仙芝、封常清等,因為拓跋國家如唐,本質就是游牧民族的征服王朝,多部落集合,所以多民族官員是正常的。稱他為番將也是大中華主義作祟,可稱之為高句麗族將領。不然要稱李世民為番帝嗎?以史料推李靖可能也是非漢族。打勝仗如李靖就叫儒將,打敗仗就要叫他番將這樣?
    中晚唐屈居於回鶻之下,史家之言回鶻乘唐衰弱霸淩唐,也是去脈絡化了。唐肅宗與安史帝國同時向回鶻求援,回鶻答應唐的請求,進貢與和親,結果唐還派突厥裔大臣僕固懷恩之女和親,不是派李姓公主。郭子儀在對安史戰役中,回鶻派有大軍幫助(十萬人以上),是戰勝安史的關鍵,不然唐帝國大概就被安史帝國滅亡了。之後唐兵力衰弱,以金錢外交回鶻牽制中亞各民族如吐蕃、葛邏祿等而不用派兵,其實對回鶻歲貢政策是延續了唐的國祚,而非課本上寫的回鶻是純粹邪惡方,連回鶻助郭子儀都不寫。唉,受偏頗史觀影響太多太久了。
    栗特人國家被阿拉伯勢力滅亡後,被伊斯蘭化,流落各國的栗特人也逐漸溶解在其他民族。深深覺得伊斯蘭文化感染力很強。為什麼阿拉伯佔領以色列一千年沒有伊斯蘭化當地?真是佩服以色列民族。全書看來栗特人很像今日猶太人,但是沒有那麼強的本國及宗教觀。栗特人在未被統治前,就從瑣羅亞斯德教改成摩尼教。或許對猶太人言,本國猶太教的感染力及凝聚力更強吧!
    文字間看得出作者實力深厚,對這段文化下過相當的苦工,也發表相當多原創論文是國際級學者。本書給我不少新的見解,也了解不少新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