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夫王(西元前二五七九年~前二五五六年)大金字塔南側發現的「太陽船」,是艘全長超過四十公尺的儀式用大型船隻,而打造該船的木材便是黎巴嫩杉。比布魯斯就是輸出給埃及這種貴重木材的港口。
2.比布魯斯也從埃及大量輸入莎草紙捲軸,再轉賣給希臘和地中海沿岸各國。希臘語中稱莎草紙的詞彙『papuros』就是源於此城市名,而且據說這也是聖經(Bible)的語源。
3.今日黎巴嫩共和國首都貝魯特北方三十多公里處,朱拜勒地方(Jbail)留有古代腓尼基的代表性城市比布魯斯(Byblos)的遺跡。
4.地中海東岸的狹長沿海地帶,敘利亞—巴勒斯坦,古名迦南。巴勒斯坦意思為非利士人(Philistines)的土地。從非利士人最早期使用的陶器是承襲邁錫尼樣式來看,可以判斷他們確實來自地中海方面。
5.埃及第十九王朝麥倫普塔(西元前一二一三~前一二〇三年)遠征迦南之際,對手的名稱首次出現了「以色列」這個名字。根據聖經的描述,當時的「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形成了一個寬鬆的部族聯合團體。
6.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字母系統,可能演變自大約西元前兩千年中葉,在迦南及西奈半島所發現的文字。這些文字是有明顯象形元素的線型文字,初期的字母數量可能多達二七到三十個。
7.舊約聖經中之所以把耶洗別描繪成不世出的邪惡女性,原因在於透過她的聯姻,將巴力神崇拜從腓尼基帶來了以色列。在西北閃語中意味者「主」的巴力,是腓尼基從迦南人時代起便長久供奉的神明。
8.根據希羅多德,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建議下,腓尼基人花了三年時間以順時鐘方向繞行非洲一圈。在大航海時代時,達迦馬航行通過了好望角,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腓尼基人便已從反方向航行過此處。
9.觀察亞述、波斯等具代表性的東方大國與腓尼基城邦的小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見小國遭大國完全吸收而消滅的情況。反而我們可以看到腓尼基城邦以自身的經濟力和技術為武器,在大國的夾縫中充滿生命力地生存下來。他們這種柔軟而強韌的生存方式,正是能給予現代國際化社會中生存的我們,許多指引與借鑑。
10.希臘半神海克力士的西征傳說,表現出希臘人最遲西元前五世紀已經出現對北非、伊比利半島、大西洋的關注,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前往西方、大洋的困難,描寫成英雄的偉業之一。
11.腓尼基人手工業製品中最有名的,是由紅紫色染料所染製的紡織品。腓尼基民族的稱呼,據說就是來自此種染料的名稱「Phoinix」。
12.在政治與宗教渾然一體的古代,神廟不僅僅是祭祀神明的場所,在肩負宗教機能的同時也具備政治、經濟機能。
13.在今天的突尼西亞城鎮上,偶爾能看到以一條水平線區隔圓形和三角形的符號。這正是代表迦太基所崇拜的坦尼特女神的符號。
14.翻越阿爾卑斯山並非漢尼拔一時興起的做法,而是透過事前的各項工作確保了整個行程。比羅馬人預計更快地由庇底牛斯山抵達隆河並完成渡河,這與其說漢尼拔是名將,不如說是迦太基人發揮了經年累積下來的地理學實力。
心得
本書是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四冊,以迦太基為正史的方式敘述了腓尼基與迦太基的興亡,是有別於正史的希臘、羅馬,完整敘述腓尼基的史書。腓尼基發源於今敘利亞濱海的地方,為商業發達的城邦,經濟活動以跑地中海經商為主。當時特洛伊戰爭之後,推測不少希臘及小亞細亞(土耳其)人跑到今天敘利亞一代,此地古稱迦南。可能這些移民與當地混血產生了腓尼基人。當時以色列人與猶大人只是當地南部兩個小集團而已。
迦南地的腓尼基城邦如推羅、比布魯斯等在西元前十世紀就已經相當發達海上航行,甚至希羅多德寫下腓尼基人早在當時就已順時鐘航行非洲一圈了。在西元前八世紀因政變,推羅部分人民移至迦太基地方,其建國比羅馬城邦還早,其在整個地中海沿岸都有據點,貿易礦石、貴金屬、工藝品等。馬賽、塞維爾皆為迦太基的貿易據點,及北非等等。當時是以逆時針方向由敘利亞地方一路貿易至西班牙,再沿非洲北岸回敘利亞。西元前八世紀就有此等航行力真是驚嘆古人的利害。迦太基本身是奴隸制的城市,與散布地中海沿岸的各個貿易據點。如果這樣可以稱為鬆散的帝國的話,那迦太基算是第一個帝國。
由於迦太基被滅,焚燒殆盡,關於迦太基的資料都是由羅馬或他的敵人流傳下來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史料多是描寫戰爭,而且是醜化迦太基的。最著名的就是與羅馬三次的布匿戰爭,三次都由迦太基敗北結束。第一次爭奪西西里島及錫拉庫薩,迦太基的海戰與傭兵軍隊戰敗,導致漢尼拔的祖父遠赴西班牙建設。第二次戰爭由漢尼拔開戰,當時他還不到三十歲,一路打到義大利南部,但卻缺乏收穫。就結果看就是雙方死很多人而已,前期漢尼拔雖然勝利,但是打著復仇的名義出征,卻不知道實際目標要訂定什麼,以致於打到羅馬門口了,那是要打還是要留?最後由義大利半島全部引渡回迦太基,沒有佔領。
第二次戰爭的後半部由大西必阿攻擊非洲本土,打到迦太基門口。羅馬愈戰愈強盛,可能與軍種、軍隊訓練、明確政治目標有關。強如漢尼拔,如果缺乏明確政治目標,在義大利時後期也只是陷入泥沼而已。
第三次戰爭由羅馬藉故挑起,由大西必阿家的養子,小西必阿率領。當時羅馬已經太強盛,東滅馬其頓,北滅高盧,西班牙、西西里島皆已收服了,逐漸變成無法抑制暴力,無限向外擴展的狀態,而第二次後的迦太基衰弱、馬其頓被打敗後,世界已無能與羅馬匹敵的對手了。所以適當的制衡,維持一個巧妙(恐怖?)的平衡可能比獨大更好。
整個迦太基就在羅馬元老院的意志下化為灰燼了,我們今日無法知道迦太基的文化,因為分散後亡軼,羅馬也沒有繼承下來;相同的羅馬並不是滅了希臘同時繼承其文化,而是在羅馬從開始就持續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所以沒有敵人是那麼好心的。
整部書看起來就像一部人類的戰爭與受難史,一次戰爭,幾萬的士兵死亡,然後戰敗者被屠城,羅馬的作法也是一樣,一樣野蠻,難怪有人說歷史讀完會有種空虛感,戰爭死傷慘重,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有時可能也沒有真的得到,又再戰爭又失去了。到頭來現在迦太基與羅馬帝國也不存在,也是一場空呢。羅馬的傳說也是從特洛伊人過去的,這麼說起來羅馬跟迦太基說不定有相同的祖先,他們其實沒有那麼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