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認為,科技革命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病變,科技的爆炸性發展與癌細胞的飛速擴散相當,最終的結果都是耗盡有機體的養分,破壞器官,導致其寄宿體的死亡。
2.蘭德智庫社會學家比爾・馬修提出「接觸符號」理論。他認為,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只是一個符號或開關,不管其內容如何,其效應能通過人類群體的心理和文化透鏡被放大,對文明的進程產生巨大的實質性影響。
3.有時下夜勤,仰望夜空,覺得群星就像發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個被丟棄在沙漠上的可憐孩子。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這想法讓我的後半輩子有一種很矛盾的心態:有時覺得生命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日子就在這種奇怪的感覺中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人就老了。
心得
宇宙之中是否有其他智慧生命呢?是許多人想問的問題。我自己的想法,是可視為沒有。產生生命的條件相當嚴苛,綜觀地球的生命發生史,以目前的理論,幾乎也是在相當偶然的情況下才出現真核生物這種複合體,不如地球環境條件的,出現機率就更低了。況且恆星的距離使得接觸接近不可能。最接近恆星人馬座alpha約4.3光年,就算有智慧生命,百分之一光速要超過四千五百年才會到達,可視為沒有。實際上我是認為沒有的,人類是獨一無二。
也因此地球上的生命發生的過程這麼稀有、偶然,而美麗,每種生命都是難得且珍貴的,這是我對地球生命的看法。在現代科技與物質環境污染下,地球環境遭受破壞,自然環境污染、無數生命消失或絕種,對我來說一樣是很悲傷的。不僅是人類直接造成的傷亡,人類造成的環境改變、溫度上升、酸度上升、菌種改變,同樣造成大量物種死亡。在《第六次滅絕》中就提到整個美洲的蛙類不斷消失,最後可能只能留在實驗室裡而已。
人類對此是必須負責任的,但是目前為止人類並沒有負責任的態度。主角葉文傑與伊文斯,一位是人類被人類活動迫害而沒受到負責任對待,一位是生物被人類活動迫害,兩位一樣都對人類失去信心,實際上動機是一樣的。但如同書中的叛軍有分裂,作者也讓他們分別代表降臨派與拯救派的代表。暫時雖然看來是降臨派失敗了,但是救贖派也沒贏,人類仍然沒有負到責任。
整本書相當精采,書中提到的物理相關設定,在我看來極為科幻又存在合理性,像是質子的多維展開可能相當大,竟然可以蝕刻做成積體電路,十分有創意。作者以此設定突破4.3光年的距離,巧思讓人拍案。不懂物理的讀者看可能就有點吃力。全書相當科幻,創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在閱讀期間讓我的感官相當恍惚,看來我也十分浸淫其中。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