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的身份包裹在別人的看法裡,或更準確來說,是我們認為別人認為的我們。
2.價值觀讓你更容易與對的人在一起,做出艱難的生涯抉擇,更明確地運用時間,並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地方。
3.無論你自認價值觀為何,你的行為或說實話。你在閒暇時間做些什麼,會顯示自己的價值觀何在。
4.如果我們懷著受害者心態,很可能把自私當成自己應有的權利。
5.人類天生就有順服群體的基因,大腦並不善於處理衝突和爭辯,寧可蜷縮在同溫層裡。如果置身在滿是八卦、衝突和負面情緒的群體裡,我們就會用這些角度來看世界。圍繞著我們的負面情緒愈多,負面傾向的程度就愈大。
6.我們用周圍的人的表現來定義自己的時候愈多,自我迷失的程度就愈大。
7.放下並不代表得抹滅所有負面的思想、感覺和觀念。真相是,這些想法會一再生起,重點是如何處理。
8.物質世界讓我們相信只有少數人才能念好大學、好工作跟好運氣。在有限的世界裡,成功和快樂的機會只有這麼多。僧人的想法不同,幸福和喜悅的世界永遠會保留一個專屬於你的座位。
9.四種基本動機:恐懼、欲望、責任、愛。
10.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認為那些事物帶來的感覺。
11.會帶來真正滿足的,是目標和意義,不是成功。
12.我們必須挖掘欲求背後最深層的「為什麼」,才能過有意圖的生活。這需要思考,為什麼想要某樣東西,還要思考我們是誰或必須成為怎樣的人才能得到。
13.「我希望」是一個代碼,隱含的意思是「我不想改變現在的作法」。
14.有人獲得了想要的東西卻一點也不開心,這是因為他們抱持了錯誤的意圖。
15.有意圖地生活意味著把自己從外在的目標上抽離,放下成功的外在定義,向內尋找意義。靜心呼吸練習,是支持這種意圖的自然方法。
16.五十五%的溝通是透過肢體語言傳達,三十八%是音調,只有七%是實際說出來的話語。這是一般原則,但即使比例上有所不同,事實仍是大多數的溝通都是非言說的。
17.不要走上一條注定失敗的道路。僧人不會去脫衣酒吧殺時間。把被動的心智反應習性降到最低的簡單方法,就是讓理智主動引導感官,遠離刺激。
18.通往幸福的路徑有三種,且都以知識為中心:學習、進步和實現。
19.薄伽梵歌對抽離的定義是:為了做正確的事而做正確的事,因為必須做,而不會擔心成敗。
20.僵化的思維稱為「士兵心態」。士兵的職責是保護和捍衛自己這一方,與之相反的是「哨兵」心態,意味著即使不樂見情勢的變化,也要盡可能準確了解陣地的最新情況,因此重視事實。士兵跟根植於防禦和部落主義,哨兵根植於好奇心和探秘。
21.你認為你快死去的時候平靜嗎?如果你現在不能靜心,臨終時能嗎?
22.感恩不是非黑即白,我們會對一個人的某些行為心存感恩。如果你們的關係很複雜,那就接受複雜性。
23.用以下方式建立與強化信任:1.做出並兌現承諾(契約式信任)。2.對你關心的人表達真誠的讚美和建設性批評,盡全力提供支持(相互式信任)。3.當對方處境惡劣、犯錯或需要大量時間的幫助時,支持他(純粹的信任)。
24.六種愛的交流:1.有意圖地付出。2.心懷感恩地接納。3.不批判地傾聽。4.以柔軟的姿態說話。5.一無所圖地準備。6.當下接納。
25.世界的實相是無常且不真實的。若只把感官的滿足當作是生命的目的,只為使自己感覺良好,就會導致痛苦和不滿;把服務視為生命的目的,則會帶給你自我實現感。
27.臨終者最常表達的遺憾是
我希望能對我關心的人表達對他們的愛
我希望沒那麼多忙碌的工作
我希望能在生活中感到更多歡樂
我希望能為別人做更多的事
心得
僧人一般認為是比較消極處世的人,但是其努力於心態的平靜、尋求平靜喜樂的功夫,確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現在生活充滿了太多例行事、聲光資訊誘惑、或是令人心煩心情不好的事情,我們很容易被情緒淹沒。僧人心態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呼吸,重新認識自己。
這個認識自己是說找到到底自己的熱情、專長在哪裡,做什麼事對人才有用,算是確定價值觀。另外也不只如此,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恐懼是什麼,通常抽絲剝繭下真正的恐懼和原本認為的有極大的不同。了解一件事情是掌握一件事情的開始,了解到什麼是自己的恐懼後,才可能開始掌握恐懼這項情感。
然後就是成長的開始,控制五官感受,而不是讓五官感受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想法。生物上的因素來看,一開始單細胞及簡單多細胞時,化學感覺、光感等都是為了要更好的進食及避凶,就是要為了維持生命,此時是沒有中樞神經的,單純反射。至於神經化合物出現、或神經元的出現,是為了讓五官感受能更好的運作(放大五官感受的反應),其實是當五官的僕人。那麼意識呢?或許意識的出現,是要讓神經元更好的運作,當神經系統的僕人吧?因為我們變得可以自由運用能量,就可以用意識選擇當下的輸出要集中往哪裡去。不去改變這個的話,那我們的意識實際上,算是身體的僕人。不過究竟一個人所謂的自我,是身體生命,還是意識呢?
如果要認同意識是最高的自我,那就必須了解意識是主人不是僕人,所謂的主人即是可接納僕人的意見,但不是完全遵照他們的意見行事,如此才能掌握自我。僧人真的是做這方面的高手。換句話說,他們是意識的超人,冥想靜坐等法是真的對掌握意識有幫助的。
裡面對法也有更積極的解釋。我認識的法是指世間萬物,有生命無生命皆是法。書中的法解釋是人的熱情+專長+有用,比起佛經裡較狹義,但較積極。兩頭狼的比喻也很生動。我們心中都有兩頭狼,可以分別代表美德、惡德,或積極對消極,等等。哪頭狼會贏,就看你平常都餵養哪頭。
整本書提供許多實用的人際關係中的良好心態,不會流於說教或是太多宗教的教義。世界的實相就是變幻無常,追求五官的滿足只會愈追愈不滿,結合前述的心得現在有了新的想法。本來大腦服務五官,意識服務大腦,而逆向也能產生影響。如果不用意識去控制,必然的結果就是五官不斷追求滿足、然後不滿足。因為五官服務於延續生命,而生命需要不絕的能量,而不管能量是否多於自己需要,所以終究不滿。這個人能延續生命,但是不會平靜,因為生命不在乎平靜,只在乎生存與延續。所以需要反過來,以意識的控制為主。意識控制大腦,大腦控制五官,進而達到平靜喜樂的境界。要能做到意識的控制,需要練習,有法門。不過平靜是否是人生最重要的性質?平靜的人比所謂的五官凡人更高等?我見識不夠,無法做出回答。本書很好,淺顯易懂,但是要實際去做才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