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事物的奇怪順序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Antonio Damasio


1. 感覺以三種方式對文化過程產生貢獻:一、經由對恆定狀態缺陷的偵測。二、作為文化工具的成敗的監督。三、文化過程中所需的調整協商。

2.細菌生長在富含所需養分的環境時,相對上生長得較獨立;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細菌則聚集成團。

3.恆定狀態指的是在生命核心處運作的基本設定。恆定是天擇背後價值的基礎,這有利於能表現出最創新與最有效恆定的基因。

4.基因物質是接續最初生命形式的恆定規範而來,而非恆定規範在基因物質之後出現。遺傳物質可以協助恆定規範發揮最大的優勢。

5.真核生物出現:二十億年前。多細胞生物體:七億年前。神經系統出現:五億年前。

6.恆定狀態視為演化的區動力,是一種創造出受保護的細胞空間,讓催化循環可以在其中作用並確實創造出生命的方式。

7.人體細胞不超過十兆,但人的腸道就大約有一百兆個細菌。

8.神經系統的出現是要成為生物體其他部分的僕人,而不是反過來。

9.神經網絡首先出現在前寒武記時的刺胞動物。它們的「神經」起源於身體的外細胞層,也就是外胚層。表層的神經提供基本感知作用,因它們會受到生物體外的刺激,能感測生物體的周圍環境。

10.胃腸道中存在複雜神經網狀物。懷疑腸道神經系統其實是「第一」腦,而不是一般所知的「第二」腦。

11.腦部包括了:一、脊髓。二、腦幹及下視丘。三、小腦。四、許多大型腦核,在視丘、基底核和基底前腦中。五、大腦皮質。

12.就歷史上而言,感知的感測與反應比心智要早出現,而且目前也還存在於具有心智的生物體中。

13.每種感官的對照圖都產生整合意象的基礎,而隨著時間,這些意象即構成了心智。

14.形成意象的訊號有三個來源:生物體週遭的世界、生物體內部世界的兩個:內臟腔室與肌肉骨骼架構及其感官。

15.壓力會損害記憶,減少神經元再生的情況。

16.馬克思:「宗教是受壓迫生物的嘆息,是無心世界的心靈,也是無靈魂狀態的靈魂。」

17.純粹的智力過程非常適合以演算法來解釋。然而,沒有證據顯示,光靠智力過程就能建構出我們人類的獨特。相反的,智力和感覺必須在功能上相互聯繫,以產生類似活體生物的東西。




心得
    本作者的書一樣難以閱讀,不過漸漸能夠上手了。難以閱讀的原因是作者喜歡繁瑣的用詞與極長的句子,與倒裝句。不知道為何作者喜歡這樣,看起來比較學術嗎?組裝名詞太多、名詞動詞相反,或不必要的用詞。儘管(感覺)作者學問高深,但是他的書實在不推薦。但是國內翻譯書關於意識的來源也沒有其他好選擇了。難道要去看洪蘭的書嗎?
    作者的論點我贊同。論點的觀察蠻仔細的。是說當還在單細胞時,必定有感覺外界的功能,以此來變化,來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這項感覺功能必定留到今日都還存在每個人身上的。現在人的感覺,通常都會指五官、觸覺等等,但是在遠古祖先單細胞到簡單多細胞時,可是沒有五官的。所以這份現存的感覺,是指在五官感覺之外,可能還有另的感覺(第六感?)
    遠古單細胞是經由分子或粒子接觸或振動,來產生感覺。在今日就是嗅覺或味覺。但是否僅嗅覺或味覺呢?可能我們也有感知粒子振動的能力,這就是我所懷疑的,雖然作者沒有明確提到如此。
    另外我們還有內在感覺。在單細胞時,逐漸發展成細胞膜上有類神經組織(在外胚),另外要感知胞內狀態,也會有著內在神經偵測內在感覺。或許就是此結構,發展成現代的內臟神經。人類的神經系統在內臟相當不同,內臟似乎有自己的神經,作者隱諱的暗示可能就來自單細胞時的胞內感覺。
    作者稍微有提到,AI或演算法終究是無法取代人類。原因在於人類有感覺,而感覺不是智力,不是演算法。縱然AI或演算法很高超,但其終究是純智力,無法有感覺來因應外界變化或持續向上發展。人的感覺真的很奇妙,每個人都有感覺,卻永遠說不出自己的感覺與他人的究竟差別在哪裡。以顏色舉例吧,紅色每個人都看到,但是A的紅色,跟B的紅色,感覺相同嗎?這永遠無法證實,我們只能認為大家看到的紅色FF0000是一樣的。
    作者在每個章節前都有想要輕鬆開場,但他的寫作風格總是愈來愈回到學究,根本不友善讀者,就是每句話落落長,而且完全不用敘事體白話文,用生硬的學術名詞堆積,還是特別生硬的那種。又喜歡在一句句子後面,加上「,也就是…」來解釋,可笑的是這個解釋只是用另一堆生硬名詞動詞堆疊,幾無解釋前文的效果。不禁懷疑他都是拿他以前投稿專刊的學術論文原文,再加上(<40%)新寫的文字,合成此書。本書不知道他想寫給誰看的,神經學家嗎?還是大學老師當教科書?
    總之不推薦給一般讀者,本書甚至不算科普,只能算科,普部分失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