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濟難民一詞帶有貶意,是指那些為了逃離飢餓和貧窮而離開家鄉的人,因為他們在家鄉沒有未來可言。
3.羅姆人(Roma)俗稱吉普賽人,源自印度北部,一千多年來不斷西遷,如今在歐洲約有一千多萬人。他們大多保有自己的傳統生活習俗,沒有融入當地社會,經常受到歧視和排斥。
4.目前全世界估計有超過6500萬名難民。他們為了逃離戰爭和內戰,躲避專制政權的蠻橫和暴力而踏上旅途。
5.2011年春天,在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這幾個阿拉伯國家,有大批民眾示威反對自己國家的獨裁者並且要求民主。他們在政治上覺醒,一如大自然在春天甦醒,稱為阿拉伯之春。
6.一戰期間,英國人以承諾引誘勢力龐大的宗教領袖侯賽因・本・阿里(Hussein bin Ali)站在英國這邊,答應讓他成為泛阿拉伯帝國的領袖。然而在獲勝之後,英國便不再提及此事。國際聯盟又奪走了幾百年來阿拉伯人的一部份家鄉。
7.難民的權利是各國於1951年所共同協商議定,《日內瓦難民公約》。納粹時期數百萬人受到納粹的暴行,因此,德國認為自己格外有義務要保護難民。
8.無權得到國際對難民保護的是那些逃離飢餓、貧窮和苦難的人,還有那些知道在自己國家沒有機會擁有符合人性尊嚴未來的人。因為按照國際法的理解,要為他們負責的是他們的原籍國。
9.構築成見或是維持成見的人會讓自己和別人都不好受,而且這毫無必要。
10.一如對蜘蛛的恐懼,對外來者的恐懼在人類最早的時期也攸關生活。對石器時代的人類來說,每個外來者都是敵人。
11.誰若是認為主導文化代表每個來到本國的人都必須按照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而拋棄自己的文化、宗教和信念,那麼這個人自己就已經違反了主導文化。
12.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民主人士。一個人是否會成為民主公民,取決於他是否被教育成接受民主國家的權利與義務。但也取決於我們從未停止去共同實踐這些權利與義務。
13.為民主所做的奮鬥以及盡可能以最好的方式來實踐民主的價值觀,這個過程永遠不會結束。畢竟社會與經濟、知識與科技不斷地進步,人類的可能性也跟著持續發展。所以政治和法律也必須與時俱進。
14.「開放」意味著觀點和法律會持續改變,一如整個世界會持續改變。
15.斯圖加特的「促進融合聯盟」被歐洲理事會視為貫徹融合理念的典範,這座城市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並且因其社區精神獲得德國聯邦政府的表揚。
16.他們和我們的未來取決於融合、教育和工作。我們其實應該自問: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對待難民的方式將顯示出我們有多認真看待自身的基本價值,亦即尊重、包容以及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權利。
心得
20210519
本書是德國公民思辨課第四部,我則是於宗教那本後面的延伸第二本,打算把一套六部都看完,以補充國際觀、現代公民常識。
雖然主題是難民,其實提出了一個主旨,我們想要個什麼樣的共同生活社會?為什麼我們不能喜歡住在哪,就搬過去那?就是涉及到所謂國家與文化的概念。感覺離我們相當遠,不過推起來,幾乎大部分的人,或其祖先,都曾當過難民。或是受環境因素迫害而大遷徙過。臺灣的國民黨來台,也算政治難民。早期來台謀生的祖先,也是經濟難民。如果我們自己就是難民之後,自然與我們有關,如何能排斥現在正在的難民呢?不止難民,其實更廣義的也涉及到族群融合。臺灣是多族群,雖然主體是講國台語的河洛人,但是意識上已經分裂成藍綠,這也算是不同的族群了。共容與共融才能使一個民主社會成功。
其實最重要的是,如同最後一章所講,應該要自問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自認為是民主自由的人,那麼也要認真看待他人的這些價值而非只有自己的。做了行為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而非心理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