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樂音乃由四個部分所組成:響度、時值、音色以及音高。
2.一九三九年在倫敦的一場會議中,決定我們今日所使用的因有哪些,也就是現在通行全世界,所共同採用的一套標準音。
3.絕對音感在歐美各國罕見,但在中國和越南等這些語言中包含有聲調的國家卻普遍許多。這類聲調語言來發音的單字,同時擁有歌唱和說話的特性。
4.缺乏實用性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從未教導絕對音高的原因。另一個主要的因素,則是年紀一旦超過六歲後,就很難養成這種能力了。
5.如果用手指將一隻耳朵塞住的話,唱歌或許就會準確得多。這是因為我們原始的生理構造設計,會避免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太大聲,以免蓋過了週遭應該注意的各種聲音,而用一隻手指塞住耳朵可以「加強」嘴巴與腦部之間的回饋作用。
6.莫札特的降B音,約如今日的A音。因此今日我們聆聽到莫札特的音樂時,聽到的都是比他原譜高上半音的曲調。
7.樂音和非音樂性的噪音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每一個樂音都是由不斷重複的波動模式所形成。樂音不是非得靠樂器才能產生。任何一種能讓空氣振動20到20000Hz規律振動的方式都能產生樂音。
8.琴弦的形狀愈接近圓柱形時,例如新弦,就能發出最純粹、響亮的音。磨損的弦發出的音較小、音高也較模糊,因此職業樂手每隔幾週便會更換新弦。
9.A弦基本上是110Hz的頻率,但事實上是這根弦同一時間是以許多不同的頻率來振動,而110Hz是其中的最低頻率罷了,其他頻率是此基頻的倍數,如220Hz、330Hz。
10.從琴弦的「三分之一處」撥動時,就會產生許多基本的、兩倍和四倍的頻率,但卻不會產生「三倍」的頻率,因為當琴弦在那樣的位置被撥動時,「三倍」頻率便不會產生。這說明了撥動吉他弦的中央或是尾端,會讓聲音聽起來不同。
11.鼓呈圓形,要是不特別避免的話,就會製造出樂音來,例如定音鼓是製造樂音。大鼓兩個鼓面,調成不同的音。當打擊一邊鼓面時,兩邊的鼓面振動型態並不一致,所製造的噪音便沒有音高。
12.基本頻率是第一泛音,兩倍則稱第二泛音,以此類推。
13.我們之所以只聽到凌駕其他頻率之上的基本頻率,是音樂琴弦在這個頻率上,完成了一整個複雜律動的循環。
14.噪音是由許多不相關且不重複的頻率所組成。
15.小提琴的聲音是由一個大小形狀特殊的木琴箱所產生的,這樣大小和形狀的琴身會對「某些頻率」特別敏感,其他則否。這些受到偏愛的頻率,會較其他頻率發出更大的聲音,並因此形成樂音。這組受樂器偏好的頻率,稱為頻率組(formant)。
16.粗重的材質如鋼弦,比起較輕的材質如尼龍弦,來回移動得較緩慢。
17.唯有撥弦的位置能使豎琴的音色產生變化。若撥琴弦中央一帶,發出的就會是弦樂器最單純、柔和的音色,撥動靠近兩端的部位,就聽到較尖銳的琴音。
18.當小提琴弓上具有黏性的馬毛劃過琴弦時,會產生滯滑運動,並不斷刺激琴弦,效果就如同每秒被微微撥動上百次一般。
19.以氣流的作用來發聲的樂器,是藉由一種共鳴的現象,在幾千分之一秒內,根據音管的長度而產生的「輪流」的頻率。
20.封閉型的音管,其音比長度相同、端開放的音管低八度。音管的寬度則影響音色,較細的音管能發出較高的頻率,其中低頻泛音所佔的比例較少,因此具有明亮甚至尖銳的聲音。
21.鐘琴音板支撐架的位置能讓金屬音板僅以一種方式彎曲,也就是產生基頻的方式。
22.鋼琴較小聲的音跟較大聲的音會有不同的音色,因為用較大的力氣敲擊一根弦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泛音組合,較高頻率的泛音會被凸顯。
23.大鍵琴的琴弦只能以同樣的幅度撥動,因此無法改變音量。這種侷限讓製造商尋思其他撩弦的方式,演變成今日的鋼琴。
24.「貝爾」表(Bel),聲音強度一千者,其響度為3貝爾。這量表只能以12個數字來表示極細微到極巨大的聲音,不好用。分貝則是其所有數字乘以十,仍不好用,無法直接比較差異。
25.sone系統是根據人類聽覺所研發的,以sone為單位的響度量表能自動為其所監測的頻率形成必要的補償作用。8sone就是4sone的兩倍。
26.和弦:同時演奏三個過更多的音。和聲:一連串的和弦形成和聲。
27.我們先聽到110Hz的音,接著再兩個音一起聽,大腦的辨識系統認為,兩個音合在一起,只不過是原來那個音的些微不同版本而已,這也是相差八度音如此和諧的原因。
28.彈奏兩個鄰近的音會產生一種效果,就是這對一起發出的音的響度,會在一秒內增減好幾次。兩者結合後的整體壓力波會不斷的增大或縮小。
29「對位法」指的是用一個旋律為另一個旋律伴奏的情況。以對位法所組成的樂曲稱作「賦格曲」。
30.西方音樂與非西方音樂的一大差異,就是只有西方音樂會在樂器演奏中大量使用和弦和聲。因此發明了能同時彈奏數個音的樂器。非西方傳統音樂則較容許旋律中自由轉換音高,這樣一來伴奏就必須要簡單得多,才能避免製造互相衝突的音組。
31.平均律的計算,百分比5.61256%。
32.每次都要用到八度中的全部十二個半音的話,對人類的記憶能力太多,所以我們發展出大調音階和小調音階,這樣一次只會用到七個左右的音,有助於我們記憶。
33.將一段重複的樂句,轉到比起始調高一個半音或全音的調子,例如從B大調轉到C大調,就一定會讓樂曲更活潑,俗稱「卡車司機換檔」(truck driver's gear change)。
34.若強調C大調中的C、E、G這三個音,尤其是樂句尾端的C音時,就會產生大調的感受。若使用同一組音,強調的卻是A、C、E,尤其是樂句尾端的A音時,就會產生小調的感覺。
35.小調音組中各個音跟主音的關連性較低,聽起來的感受也較不那麼明確有力。
36.人類發現最早的作品,是二千年前雕刻在墳墓上的一首曲子,叫做《塞基洛斯墓誌銘》(Seikilos Epitaph),是以古希臘的記譜法來譜寫。
37.最早的梯級有十一條線。在一組3(5)個音上方寫個小小的3(5),是要「這組音要用比它少一個音的長度演奏」。3個音用2個音長,5個音用4個音長。
38.切分法(Syncopation)是以特意強調那些不重要拍子的方式,來為樂曲增加更層次感。
39.在所有人登上舞台的那一刻,指揮就已完成大部分的工作了。這種初步的工作是在排練階段進行的,其中牽涉許多速度、平衡、和音量等方面的決策。
40.電腦辨識CD上所有被掩蓋和聽不到的聲音,將它們清除,約百分之九十的資訊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除,再錄製成MP3檔案。
心得
20210521
本書是網路瀏覽,發現與目前所學鋼琴相關,有興趣而閱讀。內容相當豐富,對於何為樂音、噪音有清楚的說明。在此之前,真的只是憑感覺,而說不出為何音樂好聽、而噪音不好聽,它們是如何區分的。另外對於音的形成也是初次瞭解。弦樂如何發聲,是由略有黏性的馬毛弓不斷刺激琴弦而成的頻率。管樂如何發聲,是在音管中產生「輪流」而發出的頻率。相當學術性、相當有趣。一般人是不需要懂這個,也能欣賞音樂。不過懂了這個,會對於在做的事物是怎麼來的,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0210525
本書的資料相當豐富,或是我對於聲音、樂音的知識很缺乏,覺得每一頁都有新知。對於分貝值系統以前就有聽過缺陷,卻不知道何在。同尾數者能相比較,如83比73聲音高2倍,但是其他呢?相當難以計算,而且也不是80比40多2倍。其他如樂理的知識,就蠻符合現在在學的鋼琴。比較懂一些樂理,也會比較容易看懂樂譜以及欣賞樂譜。對於絕對音感的說明蠻欣慰的,直接表明是不重要的。音樂天分也不重要,練習最重要。本書在閱讀當中,雖然文字輕鬆,但是看來仍略有繁瑣吃力之感。但仍是一本知識好書。似乎有下一集能夠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