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病人説了什麽,醫師聽到什麽? 丹妮爾.歐芙莉 Danielle Ofri



1. 醫師與病人明顯不在同一個起跑點:病人是那個發燒的人,是呼吸急促的人,是害怕的人,起跑點在更易受打擊的位置。所以,醫師得承擔更多責任,確保故事受到正確理解,這點可說是無可厚非。

2.逃離科技的入侵、多工處理的入侵、假設與偏見的入侵,而求得庇護,這種時刻唯有碰觸與說話。

3.門診中,若病醫其中一方展現同理心、尊重、親和力,又願意交流想法,我們大多數人立刻就感覺得到;反之如果沒有,我們也立即感受得到。

4.「請說得詳細一點」、「所以,你有什麼想法?」或是「我想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能促進互動及夥伴關係。

5.醫病之間的溝通,將會面方式分類,可分成一「狹義的生物醫學」通常是封閉式的問題。二「廣義的生物醫學」這類會探討病人心理與社會背景。三「生物醫學與心理社會」病人說話內容包含病情與心理社會方面,而且平均分配。

6.若醫師選擇分享私人經驗,話題必須立刻轉回病人身上,病人才是該討論的重點。無論何時,兩個人一旦想開始建立關係,關鍵的立基點必定為同理心。

7.音符、和弦、音階,這些屬於音樂的科學部分,但你彈奏音樂時,尤其即興演奏時,就屬於音樂的藝術部分

8.荷蘭政府正式將傾聽納入保險法,傾聽成為門診的合法開立項目,與醫療處置及檢驗並重,與內視鏡、CT一樣能申請給付。

9.現在已不若以往,聽者其實是講者能有效訴說故事的關鍵元素,若能針對故事內容做出適當回應,便能協助引導故事,協助闡明故事,甚至協助將故事形塑成最佳面貌。

10.看診一進入尾聲,還是請開口問:「還有什麼我們沒有談到的嗎?」雖然我沒有任何資料佐證,但我的感覺是:僅僅只是提出這個問題,病人反而較不會再提其他事項。對大部分病人而言,知道醫師以後可以再接受提問,反而會緩和焦慮,不會把所有事情塞進一次門診裡。

11.病人會提告,通常是因為不滿意醫療照護的結果。但基本的共通點,幾乎都是病醫溝通產生中斷現象。一項研究發現進四分之三的案例皆歸類為「溝通有問題」。四大類缺失:未能有效傳達資訊、未認真考量病人觀點、不瞭解病人看法、病人感覺遭到醫師遺棄

12.有時候血壓問題確實就是血壓問題,但在醫學場域裡太常發生的狀況是:病人提出的症狀,只是病人心中真正問題的起點。

13.醫病關係中,容不得一點鄙視。醫師首先必須確保每位病人,在醫師面前都能自在表現自我,才能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

14.「我活到44歲時,都很健康」但當他提到病況,常轉成第三人稱「白血病人老是覺得疲憊」。一般病醫對話課程中,可能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人稱轉移,一旦特別指出這點,學生變可知曉原來以第三人稱拉開距離,是病人常用來面對罹病的方式。

15.問「你最難應付糖尿病的哪一方面?」幾乎每次問此話題,病人就會透露某種具體的內容,雙方就能聚焦在更切合實際的問題。




心得
20210422
本書為自選書,對於醫學文學有些興趣。每篇大概是一個故事,引出一個主題。雖然如此多主題,不過作者也提到「說故事」,如同哈拉瑞的闡釋。自從看了哈拉瑞後,許多地方都說的通了。醫的一方也是在說故事,這個故事含有許多檢查儀器,以及看似堅強的理論作為資料,但本質終究是向病方說故事,希望他會相信,然後接受安排,改善病況。至於那故事到底是不是正確的,也許是也許不是。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故事裡的那些檢查資料、學術理論,而是故事有沒有好好傳達給聽故事的人(病方),他接收的正不正確。
    因為在這個情境中,病方不是單純旁聽者,他就是故事中的主角,自然會有些情節帶入,如同當局者迷。而說故事者(醫方)可在、可不在這個故事中,旁白的角色讓他超然平面,然而這樣的角色落差會造成故事傳達不好,病方並不喜歡被一個旁觀者講完自己,然後就溜走了,所以醫方需要有更強的技巧與心理支持。懂一些溝通技巧,甚至不僅是講話而已,是講故事的能力、傳染力,是正確的,也是需要的。
    
    前面提到醫師通常沒耐心聽病人講,於是做了實驗,發現讓病人講最久也不過4分半左右,而且通常只有前一次,以後會簡短,所以不用怕病人講,甚至讓他卸下故事後,病情自己就會好一半了。
    出於滿腔善意,但病人有立場,所以常接收到的不是醫方的本意。讓病方知道自己是肯定他的,也很努力在為他想辦法是很有幫助的。
    同理心、用心傾聽甚至能超過藥效。

20210425
    分析醫療糾紛的前四大原因未能有效傳達資訊、未認真考量病人觀點、不瞭解病人看法、病人感覺遭到醫師遺棄,所以醫方在講解病情時,也不要自顧自的只一直講,適時與病方聯繫,讓發問,雙方都有發語及講解權,以確保資訊雙向交流正確。只要有這樣,幾乎可以消除前三項原因了。作者位於紐約,美國看診時間15分鐘(書中提到)尚且如此倉促,台灣10分鐘的幾乎更難。也或許願意延長自己時間的醫師,就讓人更感到安心與舒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