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野外你用望遠鏡時,會有一種遠方事物近在目前的空間震撼。那是因為光學改變了空間距離。但相機不同,它把一個有限的空間平面化,並成為輔助記憶的形式抵抗時間。
2.照片凝止了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的自然界,自然從不曾如此這般,被靜止下來反覆觀看,它的片段真正變成了一冊可重複翻讀的書頁。
3.《攝影簡史》那段話中迷攝我的兩處:首先,攝影室一種對大自然記錄自身影像能力的「發現」的關鍵技術;其次,照片就像野地採集到的標本。
4.有的科學家認為愛情不過是一種血清素效應(serotonin effect)所產生的激動。因為血清素效應會隨著刺激與時間漸漸變淡,因此熱烈的浪漫總有一天得轉變成情感的依附。當愛情轉變成情感的依附時,可能就類似於親族之愛了,有時連性慾之愛都會消逝。
5.環境倫理學者為什麼說人類是生物裡唯一的「道德主動者」,其因素一來自於情感教育,二來自知識。
6.一條街對一個人來說,通常是集體記憶、人生、創造力拼湊起來的。當這樣自有生命的東西被一些更膚淺的物事取代,意味著此地的住民,或有能力參與決策者,變得更沒有耐心了。
7.家庭照片是一條纖細的生命線,把裝滿故事的潛水艇從山洞、湖泊、海洋裡拉出來,它們避開遺忘的伏擊、逮捕、搜查,慢慢浮到真正的明亮處。
8.一般人很喜歡說登山是一種「征服」,雖然語言霸道了些,但在演化心理學者眼中看起來不無道理。因為經驗了艱難的自然考驗而未死,便等於是在腦中、身體裡儲存了面對艱難環境的程式。
9.我一直認為,認為美是純粹的、無倫理性的,就像那些認為藝術可以歸藝術、文學可以光是歸諸文學的人,並定是無能創造美的謊言家。
10.真正的攝影師是making而不是taking,他們不只拍生活日常,還拍那些人們原本不認識、一生皆未得見的動物、未曾去的地方、不曾關心的事件。他們把影像帶出黑暗,攤在陽光與人心之前。
心得
本書是慕作者名而讀。書寫作者攝影的心得,實質如抒情散文般的文集。作者的攝影資歷也與寫作一樣久,在不到20歲便已開始。在書中所見,作者的閱讀也是十分豐富,攝影不單是拿起相機拍而已,還去看攝影史、攝影大師的作品,進階還研究照片的背影與意涵,好似音樂系的學生研究作曲家與曲子一樣,而不只是彈琴而已。
攝影就是對美好畫面的緬懷,或是反應時空事件,所以攝影必然是加入情感的,或是說含有情感在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作者或許經常浸淫在如此人文思緒中,加上他本人的敏銳觀察力與敘事力,才成為一位好作家的。但是如此也是培養了二十年,以及無數的參考資料,相當不簡單。
緬懷人、緬懷時、緬懷地、緬懷事,因為有一個嚮往的背景在,所以我們覺得他是美的。老實說我覺得作者談美,比蔣勳還要好。蔣勳有點空泛了,而且其知識幾乎全來自國學文字。能用看的、身處那個時空親身去感受,以及廣泛涉獵知識,造就了作者更深度的文字。
作者喜歡在半夜散步於台北市,看看「一般人」厭惡或看不到的那一面。對於萬華的小巷、或街友、性工作者,作者也漸漸的可以融入其中了。我們知道,總是有人運氣不好,或是在社會上運轉的不順利,非他們自願的。2011年在應曉薇議員的強勢建議下,北市消防局用水柱驅散街友。看到書中這些文字也覺得心酸,是把失敗當成罪惡嗎?他們就像風吹沙一樣,不會憑空消失,只是吹到別的地方了。作者對一般視為較低下的工作者相當具有關懷。
雖然攝影完全是門外漢,不過此書看看蠻好的,在正式知識閱讀之外的抒情消遣之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