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任何物質趨近絕對零度時,會形成新型態的物質,非固體、液體、氣體,也非電漿體。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結體。把光射入其中,光子本身近乎停止。
3.地理極有一種循環式位移,叫做錢德勒擺動(Chandler wobble),每433天或1.2年完成一個週期。主因源自於溫度與鹽濃度變動所導致的海床壓力變化。
4.攝氏768度居禮溫度(Curie temperature)。低於該溫度時形成鐵磁體,磁體的磁場方向很難改變;高於該溫度則成為順磁體,其磁場方向容易隨周圍磁場改變。
5.每一個地磁週期稱為1時(chron)。時與時之間有過渡階段;新極性的確立要花上一萬年到十萬年。
6.因為科氏力(地球自轉的關係),北半球向右偏移,形成逆時針颱風,多東北-西南風。南半球向左偏移,順時針暴風,西北-東南風。颶風從來不在距赤道560公里內形成,那裡不存在足夠的科氏偏轉。
7.多數(85%)的冰晶其種核是漂浮於空氣中的細菌。
8.蚊子翅膀以每秒440拍振動,發出中央A的音高。
9.樹木是根據生長速度的快慢來進行分類。慢是一年少於0.3公尺,快是多於0.6公尺,中是介於其中。春天是樹木一年中最快速的生長。
10.水的沸點每300公尺左右掉約0.8度C。阿姆斯壯線(Armstrong's line)標定在19.3公里高,是水會在體溫沸騰的海拔高度。
11.馬克吐溫說過:每個人都是一顆月亮,有著從不給人看的黑暗面。
12.人一生心臟跳動25億次,平均流速每小時4.8~6.4公里。呼吸每次約0.47公升,一分鐘12~15次,約7.6公升。每分鐘眨眼10次,或每6秒一次。
13.潮汐效應並非重力,而是兩個地點之間的重力差值。地球直徑12875公里,是月地距離4%,使地球面月側與反側受月球力差值產生些許力矩。
14.液態水介於華氏32至212度並非巧合。華倫海特發明溫標時,想以相反的數字來代表冰和蒸汽,他認為相反就是轉180度,如同角度。至於為何32度,因為他的零度是他所能製作最冷的液體—泥漿狀鹽水的結冰溫度。
15.一般人一年接受360毫侖目輻射,其中82%來自天然輻射源。這種輻射為某些自發性腫瘤原因。
16.色溫由紅、橘、黃、白,再加熱的色光為藍色。但不會有綠色色溫。因為當綠色放射時,那一刻還有大量紅、藍光混在其中,使視網膜感覺到是白色。這也解釋為何沒有綠色恆星。
心得
本書作者與羅伯合著過宇宙從我心中起,加上大綱內容,就列為閱讀書單了。作者文筆風趣,略有英式美國的詼諧風格。資料豐富。
本書主旨介紹各種運動,真的是各種,從宇宙到原子,從無生物到生物。溫度也是粒子運動的結果,也有介紹溫度。大至各章節有不同的介紹重點,整體看可以獲得不少小知識或冷知識,都是生活週遭但常常遭我們忽視的。
在光速這節確實獲得(不那麼重要的)新知。根據相對論,有質量物體速度不能高於等於光速,但在量子學說中EPR效應-量子糾纏,資訊傳遞速度超過光速,令人想是否真的有可能有有質量物體速度是高過光速的?
還真的有這種假設,其粒子名為迅子(tachyon)。根據設定,在大霹靂之後粒子若初速度小於光速,則不可能加速到光速,故迅子若存在,必是初始就高於光速。理論上若有,可測得一些性質(契忍可夫輻射),但是其存在違反太多理論,不太可能存在。
若是存在,可能成對湮滅,或根據某公式,降至光速附近時質量將會無限大。光速仍是一個非常高的障壁。若有物體超過光速,那與我們的世界是不同的,且無法干涉。
對於色溫的說明再次複習後就清楚瞭解了。其他一些小知識知道也滿好的,雖無法建立整體觀念,補一些知識小洞也不錯。
每次看到量子理論的書到最後,總是感到悲傷。愛因斯坦死了,霍金也死了,組成他們的原子已四散,在廣大宇宙中再也聚合不在一塊。不再了。人生就像是在海上沒方向的漂流浮沈,總是想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找一個永恆不動的東西,讓自己有安心感,能依靠歸屬。宗教就是這個目標,就算述說世界無常的佛教,最後總要給人一個希望,藉由某些行為,你能輪迴好轉,或是前往極樂。根據我的理解,根據量子理論,終極的無常才是真實的,沒有所謂好轉,粒子聚在一塊形成一個短暫的生命,然後散了就散了,一切不再;而根據偵測結果宇宙較可能持續擴張而沒有反轉,所以每個粒子距離愈來愈遠,最後孤伶伶的。且不論那麼久遠,組成我的粒子終有一天要四散,而且那天必定會到來,不管多久之後,從那一刻起,我與這亙古的世界再無關連,想到就有一股深沈的難過,甚至,也不再有個我。沒人家裡有長生燈,這是必然的路,希望在那之前,我已有更深的智慧面對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