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洪裕宏


1. 世上大多煩惱皆與「我」相關,都從自身出發。我們探索自我存在的意義,我們尋求一套能夠自我認同並依循的人生觀點。

2.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同一論」,心即是腦,新的性質就是腦的性質。心是腦的運作。

3.完美的物理科學所提供的總是差那麼一點,有意識經驗和沒有意識經驗會有差別。換句話說,物理科學能提供的並不完備,它會遺漏意識經驗本身所帶來的知識。意識經驗所形成的主觀知識是客觀科學永遠碰觸不到的,物理科學總有侷限性。

4.失去意識的人顯然不會有感覺,很難想像陷入昏迷或植物人會覺得痛。顛倒過來,完全沒有感覺知覺的人可不可能有意識?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5.動物有自我意識?科學家常用「鏡子測驗」(mirror test)。先在動物臉上做一個紅點,接著讓動物看鏡子中的自己。如果受試動物沒有反應,則未通過測驗。

6.所有脊椎動物和人類比較,都有行為上及神經生理結構的相似性,似乎有很好的理由說明「脊椎動物動物都有痛覺」,因此可以合理推論脊椎動物都有意識。

7.因為我們的時間框架很長,我們從來沒活在當下,也從來沒有真正感受當下的無憂無慮。我們的現在永遠被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所「污染」。愈低階的動物時間框架愈短,愈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是界是具象且充滿感覺知覺的世界。

8.哥德爾在1931年提出不完備定理:任何一致的形式系統能處理算術,則一定存在一個這個形式系統無法證明的真語句。

9.潘若斯認為人可以理解無法證明的真語句,而電腦不行,因此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意味著電腦永遠趕不上人類。

10.目前腦科學研究還是無法確認哪個腦區因果上產生意識,只能尋找與意識有關聯的腦區。有關聯不必然有因果關係,這不代表這個腦區產生了意識。

11.動物顯然有自我,因為牠們的確有單一的經驗主體,以統整分梳的感覺經驗,但是牠們應該沒有自我概念以形成後設思考、自我覺知、反思、理性思維等能力。

12.達美西歐認為自我不是單一歷程,事實上在演化過程中,自我由最簡單的原始自我(proto self)發展到核心自我(core self),最後可能只有人類發展出自傳自我(autobiographical self)

13.原始自我還沒有產生意識。不過它是意識發生的神經生理基礎,屬於前意識,表徵身體的內在狀態。它自動偵測身體的內在變化,以維持體內平衡和自體感覺。相關腦區有下丘、腦幹和腦島皮層。

14.對健康的人來說,我們的觀點定位在身體,當有外來刺激時,訊息被整合到原始自我的觀點座標系中,產生感覺經驗,因此產生核心自我。核心自我是有意識的,也就是一般所說在當下產生的感官經驗。

15.核心自我產生的感覺經驗只發生在當下,但是有些感覺經驗會形成情節記憶。這些在不同時間點形成的記憶,整合起來成為一個大概一致的自我故事,人格就是自我故事的整體呈現。失智症提供一個自傳自我毀損的例子。

16.海馬迴與包覆其外的顳葉,在記憶形成過程具有主要功能。海馬迴受傷時,通常會導致無法形成新的記憶,大概只能維持一分鐘的記憶。

17.基態網路具有自我指稱性。情節記憶之間具有自我指稱的聯結。基態網路的受損和失智症有關。

18.當腦活化時,活化區會有變異蛋白質的累積,造成神經突觸的退化,進而產生神經纖維糾結或老人斑。這兩種東西在基態網路(尤其是海馬迴)大量累積造成細胞死亡大腦萎縮。因此造成自傳自我受損。

19.當腦部不處理外在刺激或進行思考活動,也就是休息狀態下,基態網路是最活化的時候。如果常常讓基態網路高度活化,就會累積較多的異變蛋白質,提高失智機率。所以多活動大腦,可使活化區分散,降低異變蛋白質在基態網路累積的速度。

20.李北特認為雖然意識在自主行為上沒有因果角色,卻有否定的作用。當就緒電位完成,550毫秒過行動就會發生,然而受試者的意識依然保有否決權。用英文來說,我們沒有「free will」,可是有「free won't」。

21.懷海德認為歷程才是真正的實體,不占特定時空點,而存在於擴延時空中的歷程;而一般認為是具體的物體,對懷海德而言反而是從歷程抽離出來的抽象存在。

22.惠勒的「萬物源於訊息」概念意謂著物理學不是研究客觀世界。物理學研究的是我們觀察到的世界。觀察是?是用感官或工具來測量,因此產生訊息。物理學是關於這些訊息的研究,訊息就是實在界,就是世界。

23.玻姆早期研究電漿,發現電漿中的電子行為與單一電子有異,不會單獨運動,而是與其他大量電子形成一個整體,集體行動,好像有生命一樣,似乎有引導者,依據某些規律運動。玻姆由此推斷存在量子潛能來引導電子群的行為。

24.玻姆用顯出秩序(explicate order)來稱呼物理世界,用隱入秩序(implicate order)來稱呼訊息潛能。開展與收捲(unfolding and enfolding)不停的運轉,世界事物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來來去去,稱為整體運動(holomovement)。

25.碎形、全息和訊息潛能三個概念的共通性在於整體性:部分包含了整體的訊息。

26.世界觀也會影響人生觀。如果你從來不思考類似本書討論的問題,不抬頭望一下天空,不想想這世界到底是什麼,這樣你的世界其實相當狹小,每天煩惱的可能都只是瑣碎之事。

27.唯物論無法解釋純粹物理世界如何跑出心靈與意識,因此逃不出查默斯所提之難解之題;唯心論無法解釋知識、真理與實在界的可能性;二元論無法解釋身心之間可能有因果關係互動。史賓諾沙的雙面理論似乎有許多發展空間,而且它與最新的科學想像有不謀而合之處。




心得
20210131
本書為自選書,為了增進對意識的瞭解而讀。作者為陽明大學教授。
也有提到潘若斯在意識科學年會上提到量子說,認為腦是量子機器,意識是某種量子作用產生,但是目前仍認為太玄,且在生理環境下很難產生量子干涉。關於這點在之前的閱讀,以粒線體產生能量的pathway就有證明一個個作用蛋白質之間,存在著量子跳躍;葉綠素的光反應同樣也被認為有量子機制作用。DNA的雙螺旋也可能存在量子機制。我想隨著研究的發展,終有發現腦內量子機制的證據。潘若斯早我20年,在10年前已在年會上發表,看來我的發現也沒有什麼,哈哈。或許比別的研究者更能接受是我比較強的地方吧!
本書許多地方我仍缺乏基礎知識,儘管作者認為本書已經相當基礎了。在聯結意識與機制仍然存在一道鴻溝,不知道10年內人類有無機會跨過。我們知道某腦區會跟某感覺有關,但是感覺就代表自我意識了嗎?不可如此輕易就認為。最終,自我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hard question,因為這是主觀的部分,科學解釋永遠是客觀的。
自我意識的追尋,該是重要還是不重要?追到最後,可能沒答案,可能有。有沒答案,然後呢?還是要好好過這一生,因我已經盡力尋根,盡力了。

20210201
對於較哲學的部分仍看的很模糊,對於物理論的部分就很好瞭解了,要想懂這些哲學家的思想還要再深入閱讀。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指出電腦可能永遠無法像人類有意識,回答了電腦可不可能有意識。但是電腦不必要有像人類意識,或許它會發展它自己的意識,我們不瞭解的。
達美西歐的三自我論完整有蠻易接受的,可以解釋不同等級的自我,長知識了。另它與基態網路的合述也提供了失智症好的說法,所以就是要多動腦,人就是什麼部位都要多動一動才健康。
李北特的實驗發現大腦動作電位早於意識產生,在許多書被引述過,之前也看過。這表示大腦已經想做一件事,隔0.5秒左右才讓自我意識到。其實我們不是自由的,是大腦讓我們以為是自由自控的。但是他也留下伏筆,雖然我們不能實際決定要做什麼(是由大腦決定),但我們能決定不做什麼。所以自我多少還是有控制權,人還是要為自己負責。

20210202
整體來看,作者比較支持玻姆的訊息潛能,與史賓諾沙的雙面論。作者由本來的唯物論,也逐漸放棄了,漸漸趨向一元論或雙面論。惠勒由粒子說,變成場說,變成訊息說,逐漸由物理論變成心論,作者也是這樣,或許是對物理論更深的瞭解後,發現其真的不足,又或是年齡增大,距死愈近愈希望有個永恆的東西。
我完全能瞭解訊息潛能的說法。訊息潛能類似老子的道,或是楊定一的一體。但是訊息潛能是中性的,道或是一體已經有點人性或神性了。在宇宙訊息中,不必有人的成分在其中。訊息潛能或史賓諾沙的雙面論又如何?回歸或隱入之後,你也是消失,沒有特別的救贖。不知道潘若斯的量子論在他分類是物理論還是心論?希望有天我能更豁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