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被壟斷的心智 法蘭克林‧富爾 Franklin Foer


1. 科技公司對人際網絡、群眾智慧與共同合作深具信心。它們深切渴望分歧的世界能夠融為一體。這些公司表面上支持個體性,賦予「使用者」權力,但它們的世界觀卻違反這項原則。

2.大型科技公司破壞了一樣珍貴的東西,那就是「深思」的可能性。

3.科技巨擘之所以不凡,在於它們秉持著一種神學般的信念在追求這些計畫,因此使得它們的行動既令人驚奇又充滿危險。

4.當佩吉描述谷歌重新塑造人類的未來時,不只是在說明它提供的便利性;它企圖改變演化的方向,而這是指達爾文主義中的演化。

5.人類的存在將變成虛擬;人類的腦將被上傳。拜他的科學預測所賜,他能告訴你奇點將在二0四五年開始出現。

6.奇點不只是一種對未來的願景,它隱藏著一種現代觀。根據賴利・佩吉對地球生活樂觀的理論,我們已經十分接近一個不虞匱乏、充滿美好奇蹟的世界,如果不加緊腳步讓那新的一天到來,我們就是愚蠢。

7.從許多角度來看,臉書比較像是一個政府,而非一家傳統公司。我們有一個龐大的社群,而且比起其他科技公司,我們更能制訂政策。

8.如果演算法能夠複製創意過程,那就幾乎沒有理由培養人類的創意。如果可以如此物美價廉,沒有什麼人類活動抗拒自動化,那創意活動憑什麼與眾不同?

9.大公司老闆永遠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計畫。如果他們有辦法推動與保護自己的私利和堅定信念,那麼放棄追求個人利益的機會就需要一般人少有的克制力。

10.「快餐式內容」(snackable content)類型—表格、清單、影片、短小精幹的文章,吸引業界所謂的「上班時覺得無聊的群眾」。

11.矽谷對於人類的創意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它相信合作的優點,團體的和諧合作會比單獨的個人產生更好的想法。它認為個人原創是一種被過度高估的理想,甚至是有害的。

12.目前的作家薪資距離政府的官方貧窮線不遠,只高出一些。寫作這個職業曾經顯得對西方文明的前景相當重要,如今卻快要滅頂。知識的價值一路下滑,正好符合科技公司的心願。

13.谷歌的對手極有可能永遠無法與它的搜尋結果相抗衡,因為沒有一個挑戰者能夠比得上它的歷史搜尋記錄,或是它發現的模式總集。




心得
記得以前第一次使用谷歌時,非常的驚艷,竟然有這麼好用的東西,找什麼東西都很快。很快的就將首頁設為谷歌搜索了。在他出來以前,需要使用像是奇摩或蕃薯藤的首頁,用它們搜尋網頁,再由網頁的友站連結連出去。
看到本書才知道,原來賴利佩吉的目標其實不是要提供搜尋引擎,主要目的是要用來訓練他的AI。他致力於好用的引擎,讓自己的目標接近。他設想人類社會已經到達一個階段了,再皆下來就是AI或是人機合體。法律、道德不是他考慮的重點。
亞瑪遜方面,貝佐斯使知識廉價化,當通路變得太大時,控制力也就太大。可以隨他欲望控制通路通暢與否。臉書則是篩選訊息,讓他覺得有好處的訊息得以傳播。一個例子是,在大選期間,臉書會跳出通知提醒,投票是國民的義務。看到這個的民眾被提醒了,投票率會增加。但是在這之前他已經用演算法知道你的政黨傾向了。傾向投給他喜好的政黨,他就會跳出這個提醒。不知不覺就影響投票結果了。
它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共通的東西,就是演算法。據說谷歌的演算法指令已經六千萬條了,超過工程師理解的範圍了。人類寫出自己也不懂的東西,真是恐怖。
如果讓身為人類的責任交給機器,那麼機器就愈來愈像人,而人則愈來愈像機器。如果創意這麼廉價可產出,那麼人類何必再培養創意?這是這些演算法帶給我們的改變。
祖克柏與貝佐斯帶給我們的改變是流量。文章的目標為流量服務,而不是為人類或品質服務,結果就是造成快餐文章浮濫,甚至現在只要輸入一些關鍵資料,演算法自動產出一篇文章給你,再配合引人好奇的標題「10個美國人中9個都不知道的事」之類。這樣的結果就是讓深思的可能性減少。
我已經避免掉這種風險,但是眾多的人習慣於不做深思,做快餐式的閱讀與思考,也模仿這樣的模式。這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未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