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就笛卡兒來看,大腦有兩個半球,是否意味著我們有兩個心智呢,這根本毫無可能。因此,笛卡兒需要在腦中尋找並非同時存在於左右腦半球中的器官,也就是松果腺。他認為心智和身體是以某種方式在松果腺中相連。
3.笛卡兒認為心智和身體代表著不同的實體:心智是心理實體,而身體是物理實體。它們以大腦為核心來彼此互動,我們把笛卡兒的二元論稱為互動實體二元論(interactive substance dualism)。
4.哲學家大衛・查爾莫斯提出了「困難問題」:為何且如何具有意識而不是非意識?
5.我們可以體驗意識等心理特徵,但無法體驗到神經元活動。
6.英國神經生理學家查理斯・謝林頓(Charkes Sherrington 1857-1952)認為,大腦的功能主要是反射,它可以對外部世界的刺激產生預定的自動反應。也就是說,神經活動是由環境的瞬間需求所驅動。
7.謝林頓的學生格拉漢・布朗(T. Graham Brown)認為,大腦的神經活動是由大腦本身的內在活動所驅動。根據他的觀點,外部刺激不能驅動神經活動,卻可以調整進行中的內在活動。
8.fMRI發現,無論是受到外部刺激還是我們休息時,大腦都處於活躍的狀態,我們能觀測到相應的改變,稱為刺激誘發活動(stimulus-induced activity)。即使我們休息時沒有特定的外部刺激,大腦仍活躍。
9.學者將這種從未休息的活動稱為靜息狀態(resting state)。
10.哲學家內格爾認為,意識具有「感覺如何」的特性。此概念可以描述經驗,因而意識就與一種特性聯繫再一起,稱為感質(qualia)。
11.當大腦內部活動「想被處理」時,跟大腦外部各種刺激相互作用、整合,大腦內在活動及其空間—時間結構對刺激施加影響並加以整合,正是這樣的整合讓意識賦予給刺激。
12.自我是什麼?自我是能感受意識的某人或主體。
13.自我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關係;本質上它是關連性,一種架構和組織大腦、身體和環境之間關係的連續過程。
14.大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in)在憂鬱症中頗為重要。血清素產生自皮質下腦區,特別是縫核(raphe nucleus)。縫核會把血清素送到大腦其他區域,尤其時上部,如額葉、顳葉及頂葉,這樣血清素就可以調節皮質的神經活動水準。SSRI可用來治療憂鬱症,如百憂解(Prozac)。
15.憂鬱症壞者的三個關鍵特徵:自我關注提高、自我和負面情緒的聯想、自我認知過程增加。幾乎所有憂鬱症患者都是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
16.憂鬱症的大腦影像研究,靜息狀態下,位於前額葉皮質和皮質下區域的幾個中線區域都過度活躍。
17.靜息狀態的功能性聯結和熵程度跟人童年生活事件的壓力程度極為有關。童年愈是高壓,杏仁核與中線腦區之間的功能性聯結和熵就愈強。
18.人的連續性是以大腦的靜息狀態時移不連續性為基礎。
19.英國哲學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認為,身份同一不重要,生存在重要,且生存可以偏離身份同一。
20.生存可以藉「關係R」來定義,為「心理連接性」和「心理連續性」。心理連接性是指直接的心理連接,例如記憶間的連接。心理連續性是由「直接連結性的重疊鏈」所定義。就算沒有直接連接,如健忘症,心理連續性仍然會保留下來。
21.根據帕菲特的觀點,只要在時間流逝下能保留合適的心理連續性,這個人便生存。
22.時間將大腦的神經元不連續性轉換為自我的心理連續性。破壞大腦神經元不連續性會導致個人心理連續性崩潰。
23.大腦如何建構時間?研究顯示,中線腦區是建構我們時間感的關鍵。VMPFC、DMPFC、pre CG,post CG
心得
20201125
關於意識的產生一直是人類一大問題,想瞭解生命與死亡,這是必須的知識。
關於意識的產生本書中提到有兩種理論:1.內容的循環過程:感官刺激進入大腦刺激皮質,然後被傳送到thalamus,再回傳到皮質和其他皮質區域,不斷往復。在這種丘腦—皮質再進入連接中,去掉雜訊整合資訊,最後形成意識。
2.意識內容的全局化:神經活動橫越許多腦區,形成全局工作平台:感官刺激進入皮質,再傳遞到frontal and parietal lobe,使用了前額葉—頂葉的聯接來完成該刺激的全局處理,形成意識。
本書是認為意識是靜息狀態中所產生的,我認為也是合理的,我們會不斷有化學反應,有雜訊,最後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波來產生意識。所以最基礎的神經細胞反應—意識,仍然不明。
靜息狀態下大腦仍高活性。腦部受傷的人或許可藉由檢查靜息狀態來判斷預後。
不過有一點蠻重要的。書提到意識與感覺有關,我之前看的冥想書就類似應用手冊。我們窮究了神經、意識的相互機轉之後又如何?是要能夠去控制、改變之,而冥想就是這個後續。冥想讓我們掌控自己的感覺,以此掌控意識。另外正念讓我們覺察環境,因自我是一個身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能覺察才能自在。我們一直有個自我,對想法、感受、刺激做出反應,說起來就是受到這個未被察覺的自我控制。冥想正念讓我們能覺察想法、感受、刺激,而觀察之。比方現在很生氣,那麼先不要做什麼反應,先冥想,在內在觀察自己的生氣,好像觀察台上的人很生氣一樣。有點類似擺脫本來的自我控制,或是製造一個新自我來超脫原自我,一旦不受原自我制約,那麼就自在了。所以冥想比本書更重要?哈
20201126
大腦的時間感有點有趣。大腦的神經元不連續性構成自我(時間)的連續性。之前讀相對論就聯想到,到底何謂時間?
我的觀念是,時間就是資訊的累積。因資訊變多了,所以感覺時間經過了。資訊可理解為物質的空間狀態變化。光速移動下,物質速度太快,無法在空間分量這邊產生變化,所以光速下時間短。
大腦的神經元不連續性是指在fMRI下,看到大腦永遠在運作變化,沒有停止。正常大腦—世界聯結下,我們會習慣它的變化速率與外界環境的變化,來取得時間感。變化得愈快,就覺得外界愈慢;相反的變化得愈慢,外界流逝就愈快。這兩個極端就是知覺失調症(中線神經元變化快)與死亡(神經元變化為0)。一些頂空經驗者覺得時間流逝慢,即可能是他的大腦—世界聯結發生暫時性的變化,或是他的中線皮質神經元變化發生變化,在有冥想訓練者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
本書有許多語意艱澀之處,譯者為中國學者,不知是我自己程度不夠,或是翻譯問題,讀來多有窒礙,不是很好入門。本書原作者另有『留心你的大腦』一書,或可一閱解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