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跨越鴻溝的三個要素:注意力、影響力、改變。
3.一般人會把精神集中在一個要素上,頂多兩個,很少人能同時顧及三個。大多數人只「對」人說話,而不是跟人「對話」。
4.說故事其實是個「共同創造」的過程,聆聽者會把自己創造出來的影像和情感投射其中。
5.故事不止讓我們變得更喜歡彼此,更讓我們變得像彼此。故事能讓我們變得相似。
6.四大環節:鮮明角色:不是英雄,是我們周遭在乎而且同情的對象
真實情感:是故事角色的感受。聽者因此對故事產生同理心
特定時刻:放大一個點,讓觀眾可以近看清楚
具體細節
7.瓦爾比派克眼鏡的百字故事:從前,有個年輕人把眼鏡忘在飛機上。他想買副新的,可是這會讓他荷包大失血。
8.講故事三階段:常態,爆炸性發展,新常態(局勢改變)。
9.提供更多資訊給顧客,似乎能讓簡單明瞭的決策過程變得更單純,但其實是把原本簡單的過程搞得很複雜。雖然觀眾期望你提供更多資訊,但除非你的目標是說明你的產品多麼有價值,否則提供太多事實可能弊大於利。
10.如何創造「說服性訊息」時,康納曼指出:「基本原則就是,想辦法降低顧客的認知緊張」。一聽就信,視為事實,就會「認知放鬆」
11.先進的醫療設備,價值遠不止設備本身的成本,而是一個家庭能感到喜悅、安心免於悲痛。
12.投資者在乎的,是你能不能熬過創業初期的考驗和磨難、能不能克服萬難、你有沒有嘗過挫折、你能否愈挫愈勇。在準備一個以投資者為對象的故事時,應該加入一些自己體驗過的負面情感,像是沮喪、背叛和自我懷疑。他們需要知道你感受過這些情緒,並克服了它們。
13.跟『交易使命』相比,組織的『超凡使命』更能激勵成員。
14.身為人類,我們擁有一種幾乎無法逃避的習性:賦予事物「意義」。我們的本能就是想要使命,想讓事物有意義。
15.在使命故事中有效運用鮮明角色,關鍵在於揭露關於自己的細節,很簡單的也行,像是那天穿了什麼,或發現了什麼,也要顧到觀眾,什麼樣的細節能讓他們感同身受。
16.真實情感:展露你的脆弱面
17.我們的故事是依附在生活中的名詞上。這些名詞包含人事物和地點。
18.可用的地方:回想這輩子的「第一次」。
曾經為了生存想出什麼樣的妙計?
有史以來最悲慘的一天是什麼時候?
有沒有顧客因你而掉淚?是喜還是做錯什麼?
做過最艱難的決定是什麼?
你的生意改變了誰的人生?
工作最讓你自豪的一刻是什麼?
最丟臉的一刻是什麼時候?
在哪一刻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
19.列出顧客對你的批評與疑問。如果發現消費者覺得產品太貴,那故事就該說明:從長遠來看,你的產品其實能幫他們省錢。
20.每次碰到爛事,其實就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故事。
心得
20201028
本書是由PTT網友推薦,認為主題適合,故閱讀之。看過哈拉瑞的書後明瞭,這世界最重要不是聰明、專業知識或技能,而是「說故事」。相信共同的故事讓我們串連在一起,有力量。雖然現在「說故事」此事,以及本書都歸類於行銷管理類的商業書籍,但其實應用範圍更廣,能夠增進人際關係及增加做事的成功率。
不管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是在說故事,以及按照故事裡的內容行事。第一級工作農牧漁礦到末端服務業資訊業都是。農人相信這樣做會豐收,於是依此耕作;醫師唸醫學書,相信書中所講的生理、病理機制,依此醫治病人,其實根本無法肉眼親見那些化合物作用與機轉。政治人物相信民主或共產的故事,依此執行他的政治理念。說到底每個人都無法百分之百、徹底瞭解自己行事的所有原因、道理、機轉,每個人都是依某個故事行事,只是沒有說破而已,都是經驗論。
20201029
有許多可以借鏡的地方。提到了瓦爾比派克眼鏡的故事,我們之前討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塊,就算我已熟讀人類大歷史也是,慚愧。要降低顧客的認知緊張,也是我從未想過的。先進的設備,價指能讓一個家庭感到安心,也可以借用。
我想起以前在早會分享的故事,有關急診值班很累的事。那次的表現全場感動,連我自己也滿意。那次的結構就是符合史代拉故事法「常態-爆炸性發展-新常態」,並且中間含有我的負面情感,跟轉折後的正面情感,並且也融入了「超凡使命」。
20201102
最後很實用的列出一些啟始激發點。如果不知道想什麼故事,可以參考作者建議的那些。基本上遇到「爛事」就是一個故事,因為我們總會克服它,或是事後反省,有無更好的方法克服,也就符合史代拉三段法。這本書給我的實際啟事,除了三段法故事架構與故事種類之外,更多的就是平常就要做好故事的練習。每天都發生很多爛事,沒有的話,也可以參考作者的可用提示,來建立自己的故事庫(次要),以及編織/講述故事的能力(主要)。是不是我也來建立一個故事庫部落格?
就像運動指南一樣,內容實用,但是自己真的要常常實踐才有用,看多是沒什麼效果的。總結本書,敘事輕鬆,有時過於口語,有點像錄音檔一樣,仍是本實用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