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真社會性」的出現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陸地數十萬種動物當中只有十九種演化出。加上人類也只有二十種。
3.「多層次擇汰」理論認為自然擇汰分成兩個層次運作。一個是個體的擇汰,另一個則是群體的擇汰。
4.自然擇汰的單位並不是個別的生物或群體,而是基因(準確的說是等位基因,即同一個基因的各個不同形式)。自然擇汰的對象乃是這個基因所表現出來的特性。
5.未來幾十年間,重大技術進展可能大多發生在BNR上-即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奈米技術(nanotechnology),機器人學(robotics)。
6.生物膜(biofilm):自由游動的細菌會群聚在某個表面上,並分泌出一種物質包住一整個菌落,加以保護。牙菌班、浴室污垢等都是。
7.螞蟻年紀愈大,待在蟻窩最靠外側的巢室和地道的時間也愈多。戰鬥時老螞蟻也會率先發動攻擊,這確實是人和螞蟻之間最大的差別:我們人類都讓年輕人去打仗。
8.把人類社會比喻成超級生物體有點牽強。社會性昆蟲幾乎都是憑本能行事,而人類的分工卻是建立在文化傳播上。而且,我們太過自私,每個人類都在追求自己的命運,不像一個生物體內的細胞那樣運作。
9.愛好音樂,這是因為音樂是早期的人類用來整合社會、提振情緒的方法。數學卻不是,唯有攸關擇汰與演化的事物,才會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本能喜好。
心得
20200925
本書由愛德華・威爾森所著,主題是我正在尋找的,故閱之。也看看一位生物學大師的觀點來闡述人生意義會是什麼?
如果說看過「人生意義」主題最接近的書,可能就是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裡面也不是直接告訴讀者,他認為的意義是什麼,而是一個相當宏大的背景知識出發,告訴讀者近未來可能的變化,算是給讀者一個方向。本書看到目前感覺蠻像的。另外平克的書也有類似的主題,不過平克是以公共知識學者的觀點出發,所提出的意義就比較是由社會人文觀點出發的。物理學上的觀點我已有形成自己的看法,之後找尋看看有無直接由物理學大師所寫的人生觀點。
我把這本書放在現在才讀,也是想累積比較多比較廣的基礎之後,再看看大師如何說明這個主題。
20200928
作者稍微明確寫的地方,在於人類史本身就是一部壯闊的史詩。另一個意義在於,我們未來將要做一個什麼樣的選擇。
作者認為全面改造人類基因的事應該是不會發生的。其一是人類一千億的神經細胞與平均一萬個突觸,甚至神經細胞也不是全部,很難完全掌握意識與意志。其二是沒有這個必要,或許可以更動一些遺傳疾病的等位基因,但是想要變得更有創造力、更聰明等的特質大概是很難掌握。基因中一半幾乎都在大腦表現。而且變異性本來就是人類(生物)的特性。他認為就算是有高科技外星人,他們也不會做這件事。
總結本書,寫的沒有很深,不過結合生物學來探討意識、自由意志的方向是正確的,不然純哲學只是理論與臆測而已。對於意識的本質需要更多分子生物學、或量子生物學的研究,不過那仍是其次,主要是一個人的選擇想做什麼?懂了意識本質後,就服膺於生物學的觀點了嗎?人作為一個個體之外,很大一部份是一個群體,甚至身為群體的時間佔了一生中單獨存在的時間多更多,那麼以群體的觀點出發,人的意義就由人文觀點來解釋。同樣的,也是看他的選擇,選擇當中的個人利己主義、社會主義、或是世俗主義、或是公共人文主義等等。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實自己的瞭解與經驗,型塑我們的選擇而不武斷盲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