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川:紀念是另一種方式的相逢/碾米廠的門檻
平路:九十九朵紅玫瑰/聽石記趣
林文義:孤獨的山地/遙看龜山島
陳幸蕙:聆水.織碧/童年.夏日.棉花糖
沈花末:顏彩/河
向陽: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秋的甬道
周芬伶:與愛的森林/小王子
王定國:釣魚筆記/座席
羅智成:山的習作/山仔后
焦桐:摩托車/大蒜
鍾喬:寫作.宛若航行/冬山河畔
劉克襄:逃學到遠方/大學泅泳
廖鴻基:走不完的海灘路/鯨
夏曼.藍波安:飛魚季Arayo/樹靈與耆老
楊錦郁:流星雨的天空/十年好風
路寒袖:第二雙鞋子/花園之夏
候吉諒:會心一笑/足吾所好
吳鳴:拾穗/窗口
孫大川:台東下賓朗人,卑南族人。1.其中寫道:我們對死者的認識是倒敘的。我們是在追憶中,逐漸發現或領悟死者生前言行的全幅意義。這是的,但這也是一種遺憾,如果人能有更多的對話與理解就好了。也提到原住民那種徘徊於「黃昏」及「黑夜」的命運,一位獵人失去了弓箭,所以酒醉過日,但是這樣能合理解釋每天都酒醉嗎?2.指當時漢人開設的碾米廠,原民朋友會到那個地方做交易,但是雙方就僅只於此,彼此沒有更多的認識,稱為門檻。時至今日,許多已融入了,相信此門檻已經模糊終至消失了。
平路:本名路平。1.感嘆科技進步,複製功能強大,精美的問候卡片卻包含著更少的心意,感到酸楚。2.靜聽海浪拍石聲,聽久,聽入,拍到細沙、小石大石都能分辨出。引出作者感悟文字寫作也是,堅持長久用心,韻律自然出現。
林文義:台北市人。1.在山地巧遇原住民警察與居民路人,感受到其好客熱情。但在都市卻看到許多原住民青壯年離鄉背井工作,留下孤獨的山。都市化的結果,只是原住民更可憐,還會受到歧視。現在社會政策已有許多補助這群人了。2.龜山島是作者祖父講故事給他聽的,當時交通不發達。後來作者坐火車,看到真的有龜山島時高興的大叫,成為連結他與祖父的地方。也寫到許多人想開發龜山島,愛惜自然的他提出自己的意見。作者透過散文書寫讓我們思考嚴肅的課題:族群互動、對待土地,應用更憐惜、悲憫的心情去面對。
陳幸蕙:台中清水人。1.書寫水用詞相當清新美麗,在作者筆下水山都有情了,水執意要奔像人間2.平易近人的文章,生動描述棉花糖,是當時小孩的期待,就像地上的雲朵一般,他就是織雲的人。對古早美好事物的留戀,希望它們能夠時時存在。
沈花末:雲林人,以詩較為著稱。顏彩:描寫水彩的顏料,放大看到世界中各色事物覺得世界也如水彩畫紙般繽紛美好。畫水彩是快樂的。在苦悶的日子裡,看到世界,也想像如畫水彩一樣,心情也自在起來。2.其老家一條無名之河。童年生活活靈活現,抓蝦蟹、爬樹、高堤、有刺竹麻竹等。老祖母醃製破布子,都是很溫馨之事,在作者筆下生動呈現。溫馨好文。
向陽:本名林淇瀁,南投鹿谷人。1.作者習慣晚睡晚起,黎明是他少之又少的經驗。記錄黎明時的感覺,沒有更黑的黑夜,而有更活躍的期待。記錄聲音一一出現。2.知道是作者21歲時的文章,思考相當老成,但文字有刻意堆砌的感覺,仍令人佩服。秋是葉黃葉落的季節,也是結果的季節,領悟失與得之間的意義。大失大得?或大得大失?得是為了什麼呢?得了果,失了花,或是相反;但這些的存在,一個存在就是為了下一個存在的出現,沒有了一個環節的失,整個環都不復存在。往復循環,正是宇宙的常理,而我們在之中要認識到得失之緣之理,不糾結於得失,也認識到君子自強不息。
周芬伶:屏東潮州人。1.對森林的記憶與感想,依年齡分成3個階段,感想也各自不同。同一事物在人心態不同時,所見所想也會不同。森林依舊是森林,變化的是自己,只希望自己是變得更成熟,詼諧。2.指作者的弟弟。文中可見因果。見從小被眾人溺愛,終至作奸犯科無法彌補,而在最後作者仍稱他為小王子,仍見溺愛。不知道這即是因嗎?無法感受姐姐對弟弟的溫柔,這是有毒的溫柔,到最後作者仍不改態度,她的所謂親情就是如此廉俗嗎?
王定國:彰化鹿港人,目前本職是建商董事長。1.很有趣的一篇文章,描寫釣魚的趣事。要結合真有興趣與生花妙筆才能創作這種好文,回味無窮。2.類自傳的散文,對過去的懺悔。可看出作者真的相當有能力與頭腦。文中領悟文學是距離心靈最近的座席,不知作者現在是否仍這樣想?
羅智成:台北市人。1.感覺過長過細,形容朦朧又跳躍,可能此作者較不適合我。2.文短,仍同
焦桐:本名葉振富,高雄市人。1.年輕人或是年少遊子,多少有存錢買摩托車的經驗。作者買到爛車的經驗格外使人疼惜,作者與母親相愛護之情歷歷於紙上。好文,不過買東西不能急,查好資料,才能減少這類錯誤。2.當兵時的經歷。一件不經意的小事,可能成為人生命中深刻的痕跡。除了感受作者的經歷外,有時也注意自己的言行,說不定可能影響別人重大。
鍾喬:苗栗人。1.把寫作比喻成航行,隨時代的變遷及人生閱歷的增長,文學觀如航行方向也逐漸改變與擴大。亦如人生的其他領域一樣,需要用心體會,及內含有關懷社會的心,才能逐漸更宏觀。2.作者也從事田野調查。時臺灣河流污染嚴重,唯冬山河整治有成,獲得成功。關懷環境,不僅是為了人類自己,更是對養育自己的母親土地報答的方式。
劉克襄:台中烏日人。1.學生或多或少皆有逃學的經驗。幾次逃過補習班,對課業或許影響不大,但其活動經驗、地理經驗卻可能影響深遠,成為深刻的記憶,只是要避免逃學是去學壞。2.很生動順暢的散文,記作者高中時到日月潭露營經過。沒熱身游了200公尺是有勇無謀之事,也成為難忘的經驗。其他記載簡易野食,也是相當有趣味。人珍貴不在使用好的東西或貴的東西,而是在於擁有趣味。
廖鴻基:花蓮人,臺灣海洋文學的代表作家。臺灣四面環海,海洋文學卻相當稀少,廖是相當珍貴的海洋文學作家。1.不同年紀走過海灘的心得。作者喜愛海到自己也成了專業的漁人。2.出海遇到鯨的經過。在野外遇到陌生的大型生命,總讓人對生命的奧秘感動。原來除了人之外,真的有這些生物與我們共存的,應該要彼此和諧尊重。是難得的海洋文學。
夏曼.藍波安:蘭嶼達悟族人,稀少的達悟族作家。1.從臺灣(現代西化社會)回到家鄉蘭嶼,捕Arayo(鬼頭刀)的記事。人要靠勞動(傳統工作)累積自己的社會地位,或是是的沒錯。從他們的角度看描述被漢化污染,換個角度,正如我們說被簡體字、簡體用語污染,同一個意思。自己有時也有這樣的想法,想保持自己成長文化的「純淨」。因為文化有強勢及弱勢,必會產生交互影響,只是弱勢文化被影響,較容易濃度被稀釋掉。我們需要的,是尊重、友善及包容。他是稀少的,作品可以看到達悟族的文化,對於海洋、曆法、勞動有仔細的描寫。文字也感受到族群的不同,比起課本裡琦君那種文字,感覺裡面的親情與人情更遼闊,對自然對海洋甚至對一樹一物的靈魂都更虔誠謙和,是可一讀的作者。
楊錦郁:彰化市人。1.2.都是母親寫給兒子的信,像是天下母親的共同心情一樣。親情相當溫柔溫暖。許多母親或許不擅言詞,也不像作者這般多愁善感,但是對子女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關心、焦慮。作者算是為天下母親把心情化成溫暖具體的文字,讓我們子女能稍稍瞭解母親的心。
路寒袖:本名王志誠,台中大甲人。散文作家及詩人,也是臺灣選舉歌曲的創始者。1.50年代一般庶民普遍貧窮,記錄的作者10歲前就要走3公里去撿人家田裡面的花生「當作家裡的正餐」,還要送報、賣油條、撿拾廢鐵,困苦可見一斑。果然,在困苦中成長的生命,總是特別的深刻。現代已沒有這樣的困苦環境了,相對的,以前苦的是小孩,10幾歲完出來工作,大體就穩定成長了,現代則是小孩前不苦,出來工作後苦一輩子。2.與前輩楊逵相處四個月的感念,從一個後輩作家的角度去描寫,看他就像一尊雕像,正巧如陳芳銘看其父親一樣,前輩風霜堅毅使後輩感念。
候吉諒:嘉義縣人。散文作家,多數為文學與藝術的美麗交會,藝術與人生的多重領悟。1.人什麼時候會會心一笑?就是感受真的直達了心靈。藉此作者說明世上的刺激與誘惑太強太多,但多過於浮誇而少真誠,所謂的真誠就是創作者自己創作時,感受就能真正傳達到自己心裡。2.教老學生學書法,有趣的文章。不是寫字讓人有耐心,而是先要有耐心,才能把字寫好,實是有道理之話。雖然先後的關係不一定如作者所說,但是在這個時光被縮短,什麼都要求迅速的現代,這句話鏗鏘有力。另外談到復興傳統的人,總把前人最高的成就和標準拿來套在大眾的頭上,其實是誤解,也是不必要的。所花的時間不同、目的不同,是無法要求成就是同的,就像書法在以前,也只是寫字的方法而已,不是修身養性呀。介紹給作者的評價相當高,書法、水墨畫、作家,莫不精通,儼然已成一家。
吳鳴:花蓮縣客家人。歷史學家。1.作者小時候父親種田,收穫時組成割稻班,大家互相幫忙。小孩就在後面幫忙拾穗。記錄了這一事情。讀了許多農民文章,與他的生活相去甚遠,不變的是記憶遠去,有時不經意浮上來,溫暖心頭。2.窗口,是作者各階段的經驗,也是他希望的寄託,希望往窗外看去,就能看到什麼的風景,但是最終希望的景色,卻是童年那時所見稻田的景色。或許是對於逝去歲月的不再,或是對年老的感觸而希望年輕,讓作者如此的希望。最後有回歸到陽光面,逝去的不再,但能豐富心靈,心靈畫布也如窗口一樣不同時節有不同光景,在人生各時期中重要是能打開它,讓生命能夠朗朗展開,外面有湖海、有海天,不管是什麼風景,都能接受它,以能豐富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