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青少年臺灣文庫散文讀本三(全四集)。本書也收錄17位作家,共34篇文章。四集是以作家出生日排序,本集是戰後出生的第一個世代。他們沒有經歷戰爭,卻體驗戰後急遽變動的社會
1.即使是不足的半生不熟的知識,也已開始使我先前單純的美感興趣深刻化了。我確實較看出以往不曾見到的道理,體會更多的東西,覺得和自然萬物較為親近。
心得
20200612
席慕容:十分有名,是原籍蒙古,四川出生,成長於臺灣的作家。寫給幸福:在真實故事中穿插許多美麗的意象,讀來富含詩意,散文讀來很順。白帆是她心中幸福的象徵。標本:由標本寫到太魯閣的美景。作者追求自然之美,不推崇標本,藉題發表不希望立霧溪電廠讓太魯閣的美景消失,終成標本。
吳晟:農民文學。介紹寫他愛素樸的農村土地觀與勞動生活,喜愛側近描寫人物與土地,更勝文人墨客筆下那種遠距的潑墨山水。如此介紹令人深思。採花生:帶兩個小孩採花生記趣,十分日常,兒童活潑神情躍然紙上。
愛亞:介紹文字風格輕鬆平實,淡而有味,擅於經營小故事,藉以闡述人生哲學。罈子及其他:童年記趣。從罈子醃泡菜用的,連到母雞孵小雞,連到自家母親做豆腐乳,細節清楚且有趣。許多經驗十分難得,現代人社會已體驗不到。謝謝作者筆下生花,讓我也稍有感受。許多經驗愈陳愈香,就像剛開始添加之物,所以生活要深刻。花林:是作者小時候屋後的一篇樹林跟花林,並寫到在學校遇到同校男生之事。景本是物,是人投以情後,變成人生命中珍貴的情景。本文姑且不論是否真實發生,它十分真誠,就像在我們周遭隨時可能發生之事,讓我雋永懷念。
栗耘:本名栗照雄。文字表現出鄉居的閒適。空山雲影:作者並不涉入景之中,也無藉景託情,描述樹與草更迭、飄落的油桐花,文字自於物外,較無主觀的感受,是物外但不感超然,另外也較無深刻感受。庭掃:類似之感。介紹寫作者蟄居山林並非清修目的,也不是想隱,那就是隨性囉。現代話就是為了爽。無所目的的話,人與景物是分開的,只做較客觀的陳述。或許這就是作者想寫的意境?
季季:本名李瑞月,雲林人。如書前所述,她就是世代變動第一代人,大多離開家鄉去都會生活,筆下自然也多離別、或是城鄉對比。黃昏之一-花:在都市的異鄉人的視點,在城市中的家養一盆花,從欣賞到愧疚、到再相存,是城市人心中鄉下人的溫柔。一個雞胸的人:是家鄉人的觀點,從觀察一位素昧平生的小人物所產生的感觸,輔以知道的背景知識。雞胸是難看的人,借代為家鄉,醜但是都在,雞胸人把孤獨留給自己,使兄弟姊妹都有所成就。文章相當可看。
陳列:本名陳瑞麟,嘉義人。看來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呼吸:仔細靜聽才聽的到蛤仔的呼吸聲。充滿和諧。告別與承諾:寫玉山的觀察,很真實的自然文學,或許可以算是自然寫實文學,與託情託語的自然幻想文學不同,比較踏實。本文收在「永遠的山」一書中,是自然文學的經典作品。
王灝:本名王萬富,南投埔里人。古鎮兩題:寫出典型回憶中舊臺灣老街情景。由於太典型,不是很相信,但是相信是真實發生在臺灣的情景,由文人組合跟潤飾。評論形容「老街是故事的聚寶盆」,「深巷是記憶的儲藏室」形容得真好。一般認為的老街,多指在該處居住很久的一群人,其時間匯聚了人的一生,加上不同行業的人,使得老街的時間延續很久,久又多元。這是相較於現代生活緊湊、住商分開、各人一戶,既不多元,也沒什麼時間延續性,問候完大門一關,一則相遇的記憶就結束了。讀起散文讓人嚮往多元又悠久的生活記憶。燕拾林:是作者童年時的烏托邦,代表所有他童年這個時間的美好回憶,是一個象徵。大多人都有個這樣的象徵,是人心中的寶物,就算記憶已不鮮明,但是那個感覺,那份寄託的心情,仍是存在的。
陳芳明:高雄左營人。父親的瞭望:寫在228事件50週年。作者父親正是228受害者,還好是有存活下來。以228為主軸,寫父子情與父子互動。由於作者也有研究228,與父親藉這事件逐漸聊天起來。是典型嗎?許多文形容典型臺灣男人沈默、堅毅,通常父子少溝通,關係也不會太好。作者也是,借著這事件,瞭解到他父親的過去。一句簡單的:你研究那個沒問題吧?把父親的愛表露無遺。而望向父親就如一座傾斜的雕像,把228、年老、堅毅同時寫進去了。稻浪:稻田是早期臺灣農民的寫照。這篇文寫作者從大中國文學中覺醒到回歸生養自己的鄉土,靠近時甚至有愧疚之情,真摯動人。如導讀,臺灣特殊的歷史與政治背景使得臺灣人的認同相當混淆。任何認同想清楚都值得尊重,但是遺忘自我的歷史、自我的的記憶,也會喪失自我的批判精神。
洪素麗:高雄縣燕巢人。雞鳴:以雞鳴借代鄉音,時作者居於紐約。苦瓜:有趣的一篇文,介紹苦瓜不起眼,不喧嘩的特性、介紹它的價值、它的作法,也講他的苦味,借代今時不古了,也講苦中之樂是最樂,引出人生哲學,算是相當生動又全方位的好散文。
蔣勳,福建長樂人。大學:作者的文字大多從晦暗開始,但陽光終究會灑落進來。年少時藉流浪萊感受到家的存在,而成年離家後的流浪就真的成了漂泊了。所以流浪的意義是什麼?意義在於尋找家。腳與鞋:常見的主題,默默提供功能,破舊,伴隨過什麼時光,修補或拋棄等等。作者再加入歸返的元素,使文章更上層樓。作者兩篇文章不是寫出走,而是寫歸返。
蕭蕭:本名蕭永順,彰化社頭人。貧窮的生長經驗成為他寫作的養分,寫生活經驗、家人、農人、田鄉。寬厚的胸膛發亮的背:由田字出發。作者的父親耕田六十年,與土地有深厚感情,晴也耕,雨也耕,從不放棄,正如土地是公平的,人只要有耕作,它就會有相對的收穫。也對農人老去有所感,田地不會老,但是人會,已經經不起雨淋了。父王。扁擔:亦如是。扁擔是農夫肩膀、手的延伸,筆是作者手的延伸,更是父親扁擔之外的更延伸。
顏崑陽:嘉義東石人。亦寫土地、故鄉的眷戀。故鄉那條黃泥路:如同深巷一樣,是作者童年時光記憶的象徵,細節歷歷在目使人有代入感,相當生動。當時有人編泥路旁邊的林投樹藏有虎姑婆,嚇得低年級學生不敢走,學校讓高年級學生走在外圍,大家用一圈繩子圍著,十分真實且有趣。最後也不免感嘆現代人記憶之短,已經不記得祖先是從哪裡來,甚至不記得自己是從哪裡來,因此也就不清楚該走向何處。養蚵:買的人輕易殺價,可知道生產者該是花多大的力氣呀!中部海邊有不少蚵田,許多遊客會旅遊觀賞,也要記得背後的辛勞。在說明價格跟價值。作者說明相當好,文應反省,如果單純只是靜觀山水、眺望人間,艱苦的農村生活或養蚵人生也可以被描寫得很美,但是這樣卻不真實。如果文學只是站在遠觀的距離,以素描的筆觸勾勒幾筆,卻無法貼近庶民的生活底層,無法以浸透紙背的文字張力,詠唱出它們的生命之歌,那這樣的「美文」,價值何在?
林雙不:本名黃燕德,雲林東勢人。故鄉素描:寫雲林東勢,非台中東勢,相比之下較無名氣,但也是他的生命瑰寶。寫人寫景使人懷念。書海泛舟:論說文,憂心今人不愛閱讀,敘述起來流暢且合理。可惜這是一個速食麵的時代,一切必需快速有效,能一夜致富或一舉成名最好,再也沒有耐心寫完一缸水的事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還有熱情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追求感官享受、名聲利益,那僅是次級而已。
廖玉蕙:台中潭子人。寫作豐沛、人情練達。吃葡萄:由這麼小的一個題目引伸一篇有趣的文章,究竟要大的先吃還是小的?哈哈。從介紹小時候的葡萄開始,吃葡萄的感受,很有趣。一個小動作也能看出人的性格。如果記憶像風:作者的女兒被霸凌的事件。受害者內心的恐懼,就算不再受害了,仍是長久的陰影。另外也有深刻描寫母親的心情。
阿盛:本名楊敏勝,台南新營人。春花朵朵開:之前就讀過阿盛的廁所的故事散文集,是舊時臺灣農村生活的寫實散文,是佳作,十分順暢且趣味叢生。本篇文寫整體環境從他7 8歲開始的變化。當時還有四代同堂,現已非常少見了。真的是相當溫暖且有趣。廁所的故事:臺灣社會廁所的進步,趣味橫生,餘韻無窮,寫廁所卻全篇不覺髒臭。也感受到當時人情的溫馨。生動。
黃武忠:台南將軍人。非常腳踏實地,甘冒戒嚴禁忌的做田野調查,調查日治時期的前輩作家資料,也因此奠定好的文學研究基礎。報恩圖:報恩的對象是作者家中的一隻母豬,每當作者要繳學費時母豬剛好都有生小豬,才有得錢能繳。母豬生病了,作者母親著急才向作者說出這個緣故。也藉此說農人感念天地,敬天惜物的美德。蕃薯簽遇見草鞋:這兩者都是古早時期有,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之物。今人聽聞長輩講困苦日子,還以為是編故事。其實只是要人記得這個時代精神,以及當時人用力揮汗的生存姿態,以及感恩報恩的價值觀而已。
古蒙仁:本名林日揚,雲林虎尾人。夏日的鄉間小學:舊時日式小學的風景,井然有秩,靜謐安詳,作者就讀文科系時喜歡在無人的小學校裡讀書創作,因而變成其記憶中的重鎮。蠻好奇作家如何訂散文題目的?興之所至,那麼作家真的是相當具有文興與觀察力呢!
凌拂:本名凌俊嫻,屏東人。山雨:寫景也可以寫得很清新又引人入勝,沒有放太多個人感傷在裡面,描寫山雨許多形容詞及美麗的句子。十分清新又優美的文章。素葉新芽:文字極具畫面感。在作者筆下,植物除了表面安靜的面貌,底下也藏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簡單又奧秘。文字一樣十分清新又具畫面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