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科技挑戰
1.理想幻滅:對自由主義無法解決現今的問題,逐漸喪失信心,又偏向分離主義
2.工作:AI、機器人等搶走人類工作,造成全球性大失業
3.自由:大數據
4.平等:大數據與生物監控
第二部 政治挑戰
5.社群:FB的影響,要認清「人類還有身體」
6.文明:世界只有一種文明
7.國族主義: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性的答案
8.宗教
9.移民:文化可能就是有高下之別
第三部 絕望和希望
10.恐怖主義: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避免政治暴力
11.戰爭
12.謙遜
13.神
14.世俗主義: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責任,是世俗主義的主要價值觀。
第四部 真相
15.無知:你知道的比你以為的少
16.正義: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
17.後真相:一直都有假新聞
18.科幻小說
第五部 生命意義
19.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20.意義:生命充滿故事,但生命不是虛構的故事
21.冥想:觀察與瞭解自己的心靈
13.神
14.世俗主義: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責任,是世俗主義的主要價值觀。
第四部 真相
15.無知:你知道的比你以為的少
16.正義: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
17.後真相:一直都有假新聞
18.科幻小說
第五部 生命意義
19.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20.意義:生命充滿故事,但生命不是虛構的故事
21.冥想:觀察與瞭解自己的心靈
1.恐慌是一種傲慢,是自以為知道世界正往哪走:走向毀滅的方向。困惑則是比較謙遜的態度,也就能看得比較清楚。
2.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過去機器主要是在身體能力得以與人類競爭,人類則是在認知能力仍享有巨大優勢。然而AI已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的情緒。我們還不知道還有什麼第三種領域,讓人類能夠永遠勝過機器。
3.AI擁有兩種非人類能力:可連結、可更新。
4.人類與其想營過AI,不如把重點放在AI的維修和運作。這樣說來,2050年的就業市場特色,很可能在於人類與AI的合作,而非競爭。
5.如果我們能夠張開一張全民經濟安全網,再結合強大的社群及有意義的目標,那麼工作被演算法搶走,也可能是塞翁失馬。
6.所有的選舉,永遠訴諸的都是人類的「感覺」,而不是「理性」。如果民主談的就是理性決策,哪有理由讓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投票權利?甚至還投什麼票呢?
7.如果某個古代種的感受犯了某個致命錯誤,塑造這些感受的基因就不會再傳給下一代。因此,感受算是一種演化上的理性。
8.想避免這種結果(AI霸權),每投入一美元提升人工智慧,就應該同樣投入一美元來提升人類意識。但很遺憾這樣做的並不多。
9.不管我們在FB上有多少好友,大多數人真正瞭解的人並不會超過一百五十個。
10.祖克伯說臉書致力於「讓您能分享您的體驗」,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好好感受一下自己親身的體驗。以「分享體驗」為名,現代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別人的觀點出發。事實上,我們愈來愈不會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我們的感受愈來愈來自網路的回應。
11.各種人類的群體,與其要用延續性來定義,還不如用「發生什麼改變」來定義:德國人「我們曾經是納粹,但是已經學到教訓,現在是和平的民主主義者」而不用去問什麼是從威廉二世、希特勒、到梅克爾所共有的「德國人的本質」
12.正是這些改變定義了現在德國人的身分認同。因為強行找一個連貫的事物,都無法描述對象的全貌。誰知道2050年時,到時的德國人又該要如何定義?
13.尼泊爾國旗全世界唯一是兩個重疊的三角形,非方形。
14.肉類產業不但給數十億具有感受的生靈造成訴不盡的苦難,同時也是全球暖化的主因、抗生素和有毒物質的主要使用者,以及污染空氣、土地和水資源的元兇之一。
15.氣候變遷的懷疑論者,往往都是右翼國族主義者,這並非巧合。由於全球暖化問題無法由國家立場找出答案,因此一些抱持著國族主義的政治人物,也就寧可認定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
16.有共同的敵人,正是讓世界形成共同身份認同的最佳催化劑;人類現在至少有三個共同敵人:核戰、氣候變遷、科技顛覆。
17.在過去幾個世紀,之所以需要塑造出「國家」這種身份認同,是因為各地人類面臨的問題和機會,遠超出地方部落能夠處理的範圍,唯有國家規模的合作才有望處理。
18.在21世紀,各個國家也發現自己的情境,就如同過去的部落:「國家」這種架構不再足以面對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種種挑戰。
19.傳統的種族主義正在消逝,世界現在滿是「文化主義者」。
20.恐怖主義是軍事策略的下下策,因為這其實是把決定權交到敵方手上。無論恐攻前後,對手能動用的選項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21.國家之所以難以忍受(恐攻),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正來自於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例如之所以政府處理性暴力的力度,不及處理恐怖主義那般強大,就是因為這些強暴案等的並不會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22.俄羅斯成功入侵克里米亞半島原因首先,不論是烏克蘭軍隊或當地居民,對俄羅斯都無意強烈反抗;而且,其他強國並未直接介入干涉。這些情況在全球其他地方應該很難重現。
23.俄羅斯1.5億人,GDP4兆美元。美國3.25億人,GDP19兆美元。歐盟5億人,GDP 21兆。
24.現代戰爭核戰、網路戰是高損害、低利潤的科技。這些工具雖然能讓你摧毀整個國家,卻無法打造有利可圖的帝國。
25.如果一心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無法避免,這會形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是一種危險的心態。想治療人類的愚蠢,辦法之一可能就是謙遜。
26.這些信徒的說法,也就是用「秩序制訂者」替換了「宇宙奧秘」。
27.聖經十誡第三條,要人不可妄稱神的名。許多人以為這代表不能把「耶和華」幾個字說出來。就深層涵義來說,這條誡命是藥告誡我們:不該用神的名義,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野心或個人仇恨找藉口。
28.1960年代衛理公會成立「宗教與同性戀理事會」(CRH),來對抗歧視和迫害。他們認為,比起遵守聖經的字面意義,忠於基督的慈悲精神更為重要。
29.人是社交的動物,自己的幸福與否,有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果過著孤獨、自我中心的生活,幾乎肯定會感到痛苦。
30.就算不上任何宗教場所、不信任任何神衹,也能過著道德充滿的生活。世俗主義,就能為我們提供所需的所有價值。
31.世俗主義(secularism)不介意同時有宗教信仰。只要你願意遵守世俗的道德準則,當然也可以成為世俗社會的一員。
32.世俗主義最重視的就是真相:真相是必需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憑相信。世俗主義努力不把真相與相信混為一談。
33.從世俗主義來看,健全的婚姻關係需要情感、理智、甚至精神靈性上的深度。缺乏這種深度,婚姻只會讓人覺得沮喪、孤單、心理發育不良。那麼亂倫戀怎麼說?這種關係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無法挽回的傷害。智人的心理運作就是很難讓浪漫關係與親屬關係攜手共存。所以不用等上帝告訴我們不該亂倫,只要讀讀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就知道了。
34.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真相,深層的原因正在於此。重點不在於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瞭解怎樣才能減少世間的痛苦。如果少了科學研究照亮路途,我們的同情通常也只能盲目。
35.世俗主義重視責任。不相信有什麼更高的權柄,會負責照顧世界、懲罰惡人、獎懲公正。因此不管我們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都有我們自己負起責任。
36.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責任,是世俗主義的主要價值觀。
37.施洛曼與芬恩巴赫所謂的「知識的假象」(knowledge illusion)。雖然每個人懂得很少,卻以為自己懂得很多。
38.在這個一切都緊緊相連的世界上,最重要的道德義務其實就是人必需去「知道」各種事。
39.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教條,之所以在這個科學時代仍然深具吸引力,正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避風港,讓我們得以不去面對令人沮喪複雜的現實。
40.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裡寫到:不論政治宣傳手段再出色,只要沒把一項基本原則牢記在心,就無法成功:宣傳時必須只鎖定幾個重點,然後不斷一再反覆。
41.真相和權力,這兩者雖然可以攜手共度一小段時光,但遲早都得分開。因為你得要承認某些事實,而這些事實可能會讓盟友憤怒、讓追隨者傷心,讓和諧受到傷害。
42.第一條:如果想要可靠的資訊,必然得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你都是免費得到訊息,你可能才是整個商業行為裡的產品。第二條:如果覺得某些問題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確實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如果你覺得科學看法有誤,你至少該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樣的科學理論,也要找出實證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43.面對未來變化,學校現在應該教的就是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
44.等到改變成為常態,無論是個人或是人類整體過去的經歷,參考價值都只會慢慢降低。
45.「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反而容易遭到外部的操縱。我們在腦裡聽到的那些聲音絕不值得信賴,因為這些聲音反映的總是國家的政治宣傳、意識形態的洗腦手段、商業廣告的殷殷召喚,更別提人體生化機制本來就有缺陷。
46.生命循環可以有各種版本,而如果我相信任何一種,就代表我相信自己有一種固定且真實的身份,決定了我這一生有何職責。
47.一個好故事第一,我在這個故事裡得至少扮演某種角色。第二,故事所討論的範疇不一定要無窮盡,只要能夠延伸到超出自己的視界。
48.犧牲,才是魔力所在。當然這是一種邏輯謬誤。就算你因為信仰上帝或相信國家的概念而受苦,也無法證明就真有上帝或真有國家。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傻瓜,所以只要它們為某種信念犧牲愈多,這種信念就會愈強烈,這正是犧牲獻祭這件事神妙的魔力。
49.現代並未推翻否認過去繼承的諸多故事,反而像是開了一間故事的超市。現代人可以自由自在嘗試這些故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以選擇和組合。
50.如果有人侮辱我們的國家或神衹,真正讓我們難受的,是胃部灼熱的感覺、心頭像是被捏住的感覺。我們的國家並沒有任何感覺,但我們的身體真的能夠感受到痛苦。
51.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痛苦並非外界視界的客觀狀況,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瞭解這點,就是跨出了人不再產生痛苦的第一步。
26.這些信徒的說法,也就是用「秩序制訂者」替換了「宇宙奧秘」。
27.聖經十誡第三條,要人不可妄稱神的名。許多人以為這代表不能把「耶和華」幾個字說出來。就深層涵義來說,這條誡命是藥告誡我們:不該用神的名義,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野心或個人仇恨找藉口。
28.1960年代衛理公會成立「宗教與同性戀理事會」(CRH),來對抗歧視和迫害。他們認為,比起遵守聖經的字面意義,忠於基督的慈悲精神更為重要。
29.人是社交的動物,自己的幸福與否,有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果過著孤獨、自我中心的生活,幾乎肯定會感到痛苦。
30.就算不上任何宗教場所、不信任任何神衹,也能過著道德充滿的生活。世俗主義,就能為我們提供所需的所有價值。
31.世俗主義(secularism)不介意同時有宗教信仰。只要你願意遵守世俗的道德準則,當然也可以成為世俗社會的一員。
32.世俗主義最重視的就是真相:真相是必需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憑相信。世俗主義努力不把真相與相信混為一談。
33.從世俗主義來看,健全的婚姻關係需要情感、理智、甚至精神靈性上的深度。缺乏這種深度,婚姻只會讓人覺得沮喪、孤單、心理發育不良。那麼亂倫戀怎麼說?這種關係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無法挽回的傷害。智人的心理運作就是很難讓浪漫關係與親屬關係攜手共存。所以不用等上帝告訴我們不該亂倫,只要讀讀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就知道了。
34.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真相,深層的原因正在於此。重點不在於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瞭解怎樣才能減少世間的痛苦。如果少了科學研究照亮路途,我們的同情通常也只能盲目。
35.世俗主義重視責任。不相信有什麼更高的權柄,會負責照顧世界、懲罰惡人、獎懲公正。因此不管我們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都有我們自己負起責任。
36.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責任,是世俗主義的主要價值觀。
37.施洛曼與芬恩巴赫所謂的「知識的假象」(knowledge illusion)。雖然每個人懂得很少,卻以為自己懂得很多。
38.在這個一切都緊緊相連的世界上,最重要的道德義務其實就是人必需去「知道」各種事。
39.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教條,之所以在這個科學時代仍然深具吸引力,正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避風港,讓我們得以不去面對令人沮喪複雜的現實。
40.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裡寫到:不論政治宣傳手段再出色,只要沒把一項基本原則牢記在心,就無法成功:宣傳時必須只鎖定幾個重點,然後不斷一再反覆。
41.真相和權力,這兩者雖然可以攜手共度一小段時光,但遲早都得分開。因為你得要承認某些事實,而這些事實可能會讓盟友憤怒、讓追隨者傷心,讓和諧受到傷害。
42.第一條:如果想要可靠的資訊,必然得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你都是免費得到訊息,你可能才是整個商業行為裡的產品。第二條:如果覺得某些問題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確實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如果你覺得科學看法有誤,你至少該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樣的科學理論,也要找出實證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43.面對未來變化,學校現在應該教的就是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
44.等到改變成為常態,無論是個人或是人類整體過去的經歷,參考價值都只會慢慢降低。
45.「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反而容易遭到外部的操縱。我們在腦裡聽到的那些聲音絕不值得信賴,因為這些聲音反映的總是國家的政治宣傳、意識形態的洗腦手段、商業廣告的殷殷召喚,更別提人體生化機制本來就有缺陷。
46.生命循環可以有各種版本,而如果我相信任何一種,就代表我相信自己有一種固定且真實的身份,決定了我這一生有何職責。
47.一個好故事第一,我在這個故事裡得至少扮演某種角色。第二,故事所討論的範疇不一定要無窮盡,只要能夠延伸到超出自己的視界。
48.犧牲,才是魔力所在。當然這是一種邏輯謬誤。就算你因為信仰上帝或相信國家的概念而受苦,也無法證明就真有上帝或真有國家。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傻瓜,所以只要它們為某種信念犧牲愈多,這種信念就會愈強烈,這正是犧牲獻祭這件事神妙的魔力。
49.現代並未推翻否認過去繼承的諸多故事,反而像是開了一間故事的超市。現代人可以自由自在嘗試這些故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以選擇和組合。
50.如果有人侮辱我們的國家或神衹,真正讓我們難受的,是胃部灼熱的感覺、心頭像是被捏住的感覺。我們的國家並沒有任何感覺,但我們的身體真的能夠感受到痛苦。
51.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痛苦並非外界視界的客觀狀況,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瞭解這點,就是跨出了人不再產生痛苦的第一步。
心得20200628
本書作者出的三本書皆相當有名:「人類大歷史」寫人類的過去,「人類大未來」寫人類的未來,本書則寫現今及近期人類遭遇到的挑戰。本書作者真的相當的紅,人類大歷史甚至平常不常讀書者都有耳聞,或許與比爾蓋茲的推薦有關,但是我認為更多可能是廣告的關係。
21堂課是作者對於現今社會的觀察,寫出他認為21個重要的課題。本書與「真確」一書一起看過,能更清楚正確瞭解並形塑世界觀。不過本書這類大書閱讀起來必需格外小心,涵蓋五大領域21項目,作者不可能每種領域都是專家,儘管可能是天才具有他的見解,但不可就全盤接受,以先當通識書,各領域再閱讀進階書為佳。如比爾蓋茲就曾發表本書的讀後心得,當然前後先讚譽一番,其實文中看來對書裡的某些內容也是不以為然的。比爾是電腦科技專家,對數據、資訊、AI相關的項目至少就有一項是不贊成的,我期待能看到更多該領域專家看過此書,也發表自己對該領域內容的看法,可能會更好,更正反、更全面。
另外本書是一本「大書」,意即資料相當豐富濃縮,作者博學,後面參考資料多達200項以上,不過每一種(堂課)要濃縮在30頁內(平均10幾頁)講完,跳躍感明顯,一般我比較少看這類書的。不過各專門書看過後,看看這種綜合大書,也是不錯。如此說來本書最後的結論將會是相當重要的,作者的功力與洞察力將在最最後的結論看到。
20200629
科技挑戰:不是很同意作者。內容感覺是把未來科技的發展,套用在現今人類行為與法律上的結果。但是我相信兩者都是會進化的。演算法進化,人的行為與法規也會更新,不一定會出現作者那般預測。
讀到了社群,就是比爾不同意的段落。這部分我是比較同意作者的,或許我們見解都沒有在行業者比爾那麼深。不過原本應該是要分享體驗的工具,卻造成忽視本身體驗的結果,是有的。或許不是單臉書的問題,而是東西多樣化、複雜化後,同時間我們就無法專心在一件事物上了。
文明一章,更新了我的眼界,看人看他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及改變如何,比看他描述的特質更為實際。
現在全球性問題眾多,國家這種組織已不足以應付,難道國家會消失嗎?
20200701
謙遜一篇,作者對謙遜感受很深呀,主要藉由反省猶太教的行為得到。各國總會強調自己的文化,或是自己的宗教。很少人意識到,許多宗教一邊讚頌謙遜,一邊卻想像自己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事物;一邊要求個人要謙和,一邊又展現出集體的傲慢。不管是任何宗教的人,如果能更認真思考「謙遜」的概念,都能受益良多。
20200702
不止謙遜一篇,在神與世俗主義篇,作者的思考也很深入。讀完確實是佩服作者知識淵博、旁徵博引資料充足。目前第三部給我收穫最豐,其次第二部。(更新:第五部最重要)
20200703
意義一課或許就是整本書的結論,也是作者想告訴讀者的中心思想,即人必需為自己找到意義所在,而為了如此,人必需先要瞭解自己。自己不是別人告訴你的一個故事(宗教、國族、身世、都是一個個的故事),而如何瞭解自己,人必需先掌握自己的感受。掌握感受,人有各種感受,如憤怒等,其實是由身體的生理機能所發出及接受的,但是少有人能掌握到如此精確。
掌握感受,接著瞭解自己,然後找到自己的意義,在能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身為人好好活著。以作者的角度,他認為人的意義是瞭解並脫離痛苦。與我之前所看的哲學著作有殊途同歸之趣,生命的意義若不是如宗教那樣教條,叫我們做什麼就做什麼,有個應許之地(像是天堂)可以去,不去懷疑這套故事 的話,那從結果說,就在於如何過一個幸福的生命。當然幸福的涵義也有許多哲學探討,但是基本上幸福也是一種感覺。為何「感受」如此重要,因為宇宙就是一堆粒子而已,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一顆好吃的蘋果與一堆糞便噁心,也是人的感覺讓他變得如此。是人的感受,才讓這一堆粒子組合有了意義。不是宇宙給我意義,而是我給宇宙意義。
那人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不管是不是也像作者的領悟一樣,重要的是自己透過感受、思考、渴望,去創造自己的意義。所以人生最高的理想就是:擁有擺脫這些限制的自由。
另外提到「自我」。人的自由有兩層,表層是「自由自在的去做想做的事」,即表現慾望的自由,也有不表現慾望的自由。深層是「選擇慾望的自由」,即「產生慾望的自由」。人類有表層的自由,但如果全是順著慾望,想什麼就非要去做/擁有不可,不滿足就會痛苦,其實只是放棄控制慾望表現,成為慾望的奴隸。痛苦怎麼會是自由呢?所以,經過訓練,努力達成控制慾望的表現權,才能完整的擁有表層的自由。
但是「選擇慾望的自由」卻是人無法達到的。比方說一個人喜歡男性,他無法選擇某天變成喜歡女性。或是腦中時時浮出的想法,我想要現在浮出這個想法,不要浮出另一個想法,這也是不可得的。因為這些慾望的產生,並非意志,而是神經元及化學分子近乎隨機排列表現出來的,你無法去控制這些。在深層的自由來說,人類並沒有自由意志。
不過意識到這點,可以讓我們不再那麼執著於自己的意見、執迷於自己的感受和慾望。雖然我們沒有自由意志,但我們仍可努力,稍微掙脫意志的暴政。人類通常太重視自己的慾望了。
我覺得作者是位治學嚴謹的天才型學者,與他讀一樣多的書的人很難有跟他一樣深入的見解。最後一部相當重要,結尾也很漂亮,回了我閱讀初的問題:內容這麼多的大書,結論會相當的重要。結論其實在第20課「意義」,前四部告訴了讀者現代有哪些挑戰,重點就在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意義,面對這些挑戰時才不會被淹過去。怎麼找作者有寫,作者自己認為的意義也有寫,這樣就很讓人認同作者是有依據、有深思、有條理的寫下文字,而不僅是打高空企圖創造壯麗而空洞的詞藻而已。
作者用自己的經驗寫下第21章,算是除了告訴讀者前20章的腦中想法,也告訴了親身經歷,就讓人相當信服。也讓人好奇想試試禪修內觀的方法,應該相當有助益人瞭解自己。作者自身每天禪修2小時相當不簡單。總結推薦這本書,也瞭解了比爾推薦這位作者的原因,他的其他著作看來也相當值得閱讀。
20200702
不止謙遜一篇,在神與世俗主義篇,作者的思考也很深入。讀完確實是佩服作者知識淵博、旁徵博引資料充足。目前第三部給我收穫最豐,其次第二部。(更新:第五部最重要)
20200703
意義一課或許就是整本書的結論,也是作者想告訴讀者的中心思想,即人必需為自己找到意義所在,而為了如此,人必需先要瞭解自己。自己不是別人告訴你的一個故事(宗教、國族、身世、都是一個個的故事),而如何瞭解自己,人必需先掌握自己的感受。掌握感受,人有各種感受,如憤怒等,其實是由身體的生理機能所發出及接受的,但是少有人能掌握到如此精確。
掌握感受,接著瞭解自己,然後找到自己的意義,在能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身為人好好活著。以作者的角度,他認為人的意義是瞭解並脫離痛苦。與我之前所看的哲學著作有殊途同歸之趣,生命的意義若不是如宗教那樣教條,叫我們做什麼就做什麼,有個應許之地(像是天堂)可以去,不去懷疑這套故事 的話,那從結果說,就在於如何過一個幸福的生命。當然幸福的涵義也有許多哲學探討,但是基本上幸福也是一種感覺。為何「感受」如此重要,因為宇宙就是一堆粒子而已,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一顆好吃的蘋果與一堆糞便噁心,也是人的感覺讓他變得如此。是人的感受,才讓這一堆粒子組合有了意義。不是宇宙給我意義,而是我給宇宙意義。
那人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不管是不是也像作者的領悟一樣,重要的是自己透過感受、思考、渴望,去創造自己的意義。所以人生最高的理想就是:擁有擺脫這些限制的自由。
另外提到「自我」。人的自由有兩層,表層是「自由自在的去做想做的事」,即表現慾望的自由,也有不表現慾望的自由。深層是「選擇慾望的自由」,即「產生慾望的自由」。人類有表層的自由,但如果全是順著慾望,想什麼就非要去做/擁有不可,不滿足就會痛苦,其實只是放棄控制慾望表現,成為慾望的奴隸。痛苦怎麼會是自由呢?所以,經過訓練,努力達成控制慾望的表現權,才能完整的擁有表層的自由。
但是「選擇慾望的自由」卻是人無法達到的。比方說一個人喜歡男性,他無法選擇某天變成喜歡女性。或是腦中時時浮出的想法,我想要現在浮出這個想法,不要浮出另一個想法,這也是不可得的。因為這些慾望的產生,並非意志,而是神經元及化學分子近乎隨機排列表現出來的,你無法去控制這些。在深層的自由來說,人類並沒有自由意志。
不過意識到這點,可以讓我們不再那麼執著於自己的意見、執迷於自己的感受和慾望。雖然我們沒有自由意志,但我們仍可努力,稍微掙脫意志的暴政。人類通常太重視自己的慾望了。
我覺得作者是位治學嚴謹的天才型學者,與他讀一樣多的書的人很難有跟他一樣深入的見解。最後一部相當重要,結尾也很漂亮,回了我閱讀初的問題:內容這麼多的大書,結論會相當的重要。結論其實在第20課「意義」,前四部告訴了讀者現代有哪些挑戰,重點就在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意義,面對這些挑戰時才不會被淹過去。怎麼找作者有寫,作者自己認為的意義也有寫,這樣就很讓人認同作者是有依據、有深思、有條理的寫下文字,而不僅是打高空企圖創造壯麗而空洞的詞藻而已。
作者用自己的經驗寫下第21章,算是除了告訴讀者前20章的腦中想法,也告訴了親身經歷,就讓人相當信服。也讓人好奇想試試禪修內觀的方法,應該相當有助益人瞭解自己。作者自身每天禪修2小時相當不簡單。總結推薦這本書,也瞭解了比爾推薦這位作者的原因,他的其他著作看來也相當值得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