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吃豬皮的日子 吳晟(編)


1.原來台南的草入冬而枯,並不是如在溫帶的大陸上受不住霜的肅殺,而是因為缺乏水分的緣故。台北的冬天正是雨季,而台南卻是日日快晴,一連幾月難得下一場雨,把地上的草全乾死了。






心得
20200522
本書於借生命之源那次同時在圖書館所借,目的為補充散文方面的閱讀。本書收錄大約自1900以來臺灣為主的作家,在此之前我只聽過其中幾位。臺灣的前輩名宿著作,身為臺灣人確實有責任來閱讀。
本書匯集17位作家,34篇文章,記錄如下:賴和、葉榮鐘、張我軍、錢歌川、梁實秋、楊逵、張文環、鍾理和、琦君、林海音、羅蘭、張秀亞、楊千鶴、艾雯、子敏、王鼎鈞、葉石濤。
不愧是文學作品,和之前閱讀學術作品很大不同。因為是散文集,又是標榜青少年,一篇不會太長且篇篇沒有關連。我到底是每篇都要寫心得嗎?看過去好像通篇沒有重點,又難道要把修辭記錄下來?目前抓不到閱讀的重點,希望時間花在要處上。每篇後面都有賞析,似乎把我要做的事做了。不需要重key一遍吧?如果不key好像看過又忘了。每篇頭有作者介紹,認識前人很不錯。

梁實秋:文章讀起來感覺與以前國文課本裡會出現的文風格很像。感覺得出他十分博學,旁徵博引、從中到西皆可信手拈來。寫聾,雖聾但更清淨,不甚認同但可體會,畢竟重聽不是他想要的,也只能接受並接納之。盆景:一樣博學,有點學顯的地步了。感嘆盆景斧鑿之重,植物曲折更勝黃山上的奇樹。但是黃山奇樹豈是自願的?是為了生存而扭曲。願也有一天能拔掉盆景上的鐵絲。(但是不知道有無行動,還是說說而已如文人的通病)

圖:楊逵與楊翠

楊逵:如許多早期台派作家斧鑿較淺,無引用許多經典,感覺真摯,更像直接發呼情,不修飾的把感觸寫下來,讀來親切。東海花園是他後半生的心血,前幾年知道時還想前往一遊,但是台中縣政府早已將之改為火葬場,楊逵本人墓也只在裡面一小塚,幾乎像是無名墓,不勝唏噓。羊頭集與我有一塊磚展現對文化之愛,要他把3000坪東海花園全捐出去也無所謂,令人敬佩。

張文環:也是一位被二二八迫害者。一封三十年。檳榔籃:便宜之物也有羅曼蒂克處,出嫁女兒提藍回娘家,沿路送禮(檳榔、香菸),家中弟妹競相邀吃飯,早年十分溫馨的場景。臺灣民謠:他認為只有理解生活,音樂才能成立。與臺灣應該從模仿(日本民謠)的時代邁進創作的時代。是相當先進的看法。當時呂泉生正在整理臺灣民謠,此文刊在臺灣文學鼓勵他,將蘊含人民生活經驗與情感的歌謠系統整理流傳。相當關懷社會。

鍾理和:兩篇選文都是田園書寫,或許這正是鍾的特色。書齋:相當真誠,以天地為牆,借院子裡的木瓜樹陰影擺張木板就是書桌了,桌案以自然、遠山、炊煙為案景,另人嚮往動容。草坡上:寫失去母雞的小雞,更像寫自己的徬徨、擔憂。

琦君:寫的多是自己成長的故事。這位的雙親,及她自己出生及成長都是在中國,其實要算進臺灣文學,是蠻微妙的。文筆很溫暖,能寫出成長過程中她母親,或親人溫馨之事,再綴以個人心得。難怪高中國文喜歡收錄她的跟梁實秋的文章,國力編譯館的委員背景跟琦君梁實秋就是同類人,外省籍博學之士,無怪乎現代作家中喜歡這些人,古文知識豐富比臺灣鄉土情懷/記憶更重要。琦君也是鄉土情懷,只是這個鄉土並非這個鄉土,17年生,49年來台,77年即定居美國,04年又回台,大概想得出最深刻記憶都不在臺灣,戰敗被迫來台,有機會就離開臺灣,老年回來用健保。不是詆毀她,而是陳述事實。看過她的著作,有懷有臺灣鄉土情感之作嗎?公道話,大時代所迫,她也是非自願流亡臺灣,如果我是溫州人,那我就會很認同喜歡她的情懷了,一心向故土(中國)。這些可以理解,但04年又回台用健保,這只有批評可言,無可開脫。母親的書:想起母親的書,表達對母親的思念,是好的親情之作。媽媽的菩提樹:其實是枇杷樹,感恩它都可以稱之為菩提樹。現在的她有一株九重葛就是不開花,感恩它在那,也遵稱它為菩提樹。世間不順轉念想,皆是菩提,心自平靜。

林海音:培植早期臺灣文壇,如鍾肇政、鍾理和,是偉大的人。文章如「溫情人間的浮世繪」。一些回憶:寫回憶鍾理和,還好當時有她的幫忙。豆腐一聲天下白:透過窗感受世間的百態,稱之為感情之窗。不止旁觀,也參與了別人的生命。

羅蘭:作者有深厚音樂素養,筆下對聲音的形容與感想很獨到。聲音的聯想:推崇自然的聲音,更甚人為的聲音。文中寫到對自然的嚮往,大概也是人久了之後總想回歸田園的原因吧!十分傳神,令人神往。為了這春天:以不同角度看待春天,是枯寂轉成生長,緊張繁忙的季節,人也為了春節每日繁忙,到春節過去嘎然停止,讓作者覺得不知所謂,到底人為何要如此不斷輪迴,勞煩為何?

張秀亞:對其生涯無特別感想,自幼年即博覽群書,文學豐富,著作等身相當的多。竹:對竹的描寫相當特別:是天地間的筆,以綠的顏色畫出正、直的定義,竹葉是綠色的鳥,葉尖是喙,銜著永恆的春天。聯想豐富,真正愛竹者才有如此深刻的聯想,文字也相當優美。重來:一個上台小歌者失敗的故事,三年後又要失敗之際一聲重來!終於平反成功。小故事溫馨,人生有與多挫敗,但是你可以有勇氣選擇繼續邁進。

楊千鶴:千鶴是日文名字,其人也是相當的日本。記錄在早期臺灣女人的困境,無法行使自主意志。待嫁女兒心:一面想嫁,一面又不喜舊有婚姻觀、性別觀,當時女性的矛盾。女人的宿命,媳婦仔是時代的無奈,唉,真的只能說是無奈。

艾雯:少數幾位戰敗來台沒有移民美國的作者。曇花開的晚上:欣賞曇花開的過程,最後等不及花謝就先去睡覺了。認為雖然短暫,但它已顯示了生命最璀璨的一面,難道不是永恆的嗎?想法令人欣賞。月台:月台在文人筆下,就是來去離別的代表。沒有多發愁於離別,而是勸人人生就是一個一個月台的串連,重要的是追求理想的心志不可停頓,否則靈魂將會腐蝕。勸說人簡潔精鍊。

子敏:曾出現在課本,專注於兒童文學,如介紹,常常像是爸爸對孩子的說話,諄諄又溫馨。和諧人生:子敏認為快樂最高境界為和諧,不評論,真的是這樣嗎?對於何謂快樂西方哲學有相當不同深入的討論,不過可以說子敏深得中國文化精髓,中國百千哲理著作,背後就是和諧兩字。巷子:時代的變遷的留念。從前人人家前都種有「老樹」不止種,而且還很久了。家家能從朝陽看到夕陽。工商時代來臨,這已不可得,鄉下都少見此景何況是台北市?只是讀起來很有溫度,了解一段過去,省思現在的步調,是有趣的。

王鼎鈞:也是斷交前移民美國之人。文前介紹認為其文「左心房漩渦」文字融合詩、散文、小說之長,已達爐火純青,之後可以看看。自然:見山、螢火蟲的感想,螢火蟲那段生動,但全文讀完沒有特別引人省思之處。純抒情文?那樹:借一棵老樹寫環境的變遷,終至被砍掉,鄰居還說路燈看的清楚了。給予人要珍惜自然之感。

葉石濤:受白色恐怖迫害,早年潦倒,看起來是艱苦中體驗人生的作家,兩篇文都很親切。從赤腳到皮鞋:實在記錄自小穿鞋的經驗,讀者也可藉此瞭解早期社會至今的演變。未開發->開發,農業到工商業一致的重要性,都在惜福。吃豬皮的日子:如此飽讀詩書的文人也要變成打臨時工友維生,受白色恐怖迫害的關係,令人心酸。標題是指每天半夜下班會去一攤路邊攤吃廉價食物的經驗,在民國四十幾年,甚至自嘲無用之人,相當淒涼。說起來命運奇妙,或是文人寫文編造,老闆女兒竟是他以前的學生,知道老師學問豐富,請一頓後講話激勵他,讓他脫離自暴自棄的生活。遇到逆境的故事,勉勵自己永遠站起來太天真樂觀,只能希望持中守正,既不要遇到,遇到也淡然處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