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歷史長河—中國歷史十六講 樊樹志


1.炎帝的後裔中,有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會種植穀物蔬菜,後被人尊奉為稷神(穀物神)。另一支共工氏,其子后土,治理洪水,被人尊奉為社神(土地神)。此後社神、稷神成為農業社會的最高神祇,西周以來受人們普遍祭祀。以後又把「社稷」引申為天下、國家。

2.禹出於黃帝子孫顓頊這一支,商始祖契出自黃帝子孫帝嚳這一支。按史記記載,夏商周三代的祖先禹、契、后稷,都在堯舜的政權中服務。由此看來夏商周是平行存在著的三個集團。

3.「禮」的本質是「異」,即差異,用來顯示社會中各等級之間的差異。各色人等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範,不得有所逾越。如果大家都遵守「禮」,那麼這個社會的運行就非常有序了。

4.但是一個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和同,社會就無法和諧。因此周公在「制禮」同時又「作樂」,使「禮」與「樂」相輔相成,或者說相反相成。「禮」講究差異,「樂」講究和同。

5.《樂記》:「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意思是說「樂」的和同使人們相互親愛,「禮」的差異使人們相互尊敬。

6.《莊子》: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該來之時,人們應時而生;該去之時,人們順理逝去。人們的生死順時應勢,就不會因此忽洗忽悲。)

7.「儒」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儒」的本意是柔,是「術士之稱」。根據墨子的說法,「儒」這種術士,不過是專門操辦紅白喜事的專家而已,但是他們有一套與繁雜儀式相關的學問,自視甚高,不從流俗。看來「儒」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只是有點學問,處世顯得有點特立獨行。

8.李悝編《法經》,以法治來保障魏國的變法有序地進行,然而它的影響超越了魏國。商鞅從魏國進入秦國,幫助秦孝公變法,便是遵循《法經》行事的。以後的秦律、漢律都是在《法經》的基礎上逐步擴充的。

9.「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秦是劉邦、項羽推翻的,但是劉邦、項羽並不是讀書人。奇怪的是以後的皇帝還是屢犯秦始皇的錯誤,把讀書人視為仇敵,大興文字獄,何其愚蠢乃爾。

10.黃老之學原本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是以道家為主兼有法、儒的複合思想。這個學派主張,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禮並用,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11.董仲舒把《春秋》的微言大義系統化,提高了《春秋公羊傳》的地位,神化孔子和《春秋》。從此,儒家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為儒教,孔子的偶像也被請入孔廟,受到供奉、崇拜。

12.由於以往學問的普及,當人們把學問變成一種已經玩熟的玩具時,便不再滿足於對經書的一種解釋,而開始依據不同的知識來加以穿鑿附會。

13.「筵席」一詞與席地而坐的習俗緊密相連。舉行宴會時,在地上鋪上大的「筵」,再鋪上小的「席」,作為座墊,中間有矮的稱為几、案的桌子。胡床及高足家具流行後,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筵席的說法一直沿用下來,不過已經失去了它的本意。

14.佛教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代,門戶派系逐漸分明,師徒之間不僅傳習本派佛學,廟產也由嫡系門徒繼承,形成宗法式的嗣法世系,影響最大的是淨土宗、禪宗。

15.胡適在關於禪宗的演講中,禪宗是中國佛教內部的一種革命運動,使佛教中國化、簡單化,才有中國的理學。宋明理學的昌明,正是禪學的改進。禪宗這一特點,使得佛教儒學化,是佛教中最具有中國化、世俗化的宗派。

16.佛教在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原因就在於他的中國化,與儒家、道家不衝突且融為一體,簡言之,就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禪宗就是一個典型,它在儒學化的同時,強調佛在每個人心中,採用非經院式的口頭傳教,崇尚自然、簡樸,使佛教帶上明顯的道家色彩。

17.傳統史家編寫五代史,有五代本紀、十國世家,顯然以五代為正統,十國為僭越。

18.馮道受人恥笑的「小丑」形象,是宋代以後逐漸形成的。他在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心目中是一個有操持的儒者,一個有節制的人。在他死後幾近一百年間,這樣的美名仍有人傳頌。但是佔上風的是宋代大史學家歐陽修、司馬光的反面之論,從那時開始,馮道便成了典型的貳臣。

19.十國的各個割據政權為了維持生存,不被兼併,競相發展經濟,使南方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北方開始落後於南方,其轉捩點就在五代十國這半個世紀。

20.浙江這條河流之所以改稱為錢塘江,就是因為錢鏐建造了沿江石堤,即著名的錢塘。杭州在吳越國的幾十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一百多年後的南宋在此建都奠定了基礎。

21.陸九淵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發展了這個觀點,把「心」作為哲學思考的出發點,巧妙地將朱熹所謂絕對至上的「理」,移植到每個人的「心」中,所以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22.自從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問世以來,此類作品連綿不絕。《鄭氏規範》,與它齊名還有南宋袁采家族的《袁氏世範》。

23.最為人們所傳頌的就是朱子家訓。此朱子非彼朱子,他是明末清初昆山人朱柏廬,他的家訓又叫做《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

24.党項是羌族的一支,居住在黃河河曲一帶。夏州的拓跋部,唐朝賜姓李。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

25.元朝全面通行紙幣,是一種銀本位紙幣。這種稱為「鈔」的紙幣,比宋金時代的紙幣更加完備化。現代中國人把紙幣稱為「鈔票」,其源蓋出於此。

26.明朝永樂3年(1405年)6月15日(西曆7月11日),鄭和率領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製帆船,從太倉的劉家港(劉河鎮)出發,開始了持續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27.「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滿載中國商品,橫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這就是馳名於歷史的、持續了兩百多年的馬尼拉-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

28.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稱為「上三旗」,因為皇帝曾經是這三旗的旗主,所以號稱「天子自將」。其他五旗則稱為「下五旗」。

29.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禁毀的書籍達幾千種。我們目前看到的《四庫全書》,是付出了如此沈重代價。




心得
    古早只有讀過國編版的歷史課本,以及小時候的課外讀物。國編課本要將千百年的中國歷史編入2年的教科書中,又要兼顧世界史,又要兼顧意識形態,幾乎只能帶過,一些也是很重要的歷史事件就只能聽老師上課講故事講過去,沒講過的只能當命中注定沒有。現在自行閱讀,沒有這些綱要的限制,對於歷史可浸潤的程度就可廣且深了。
    本書是中國學者為復旦大學新生所寫的通史簡介,然後因為授課時數關係又再一次精簡的講義,固然無法清楚告訴讀者哪年發生什麼事,接下來哪年又如何。反之他依時間、朝代的順序,約略講解時間脈絡,並且在每個朝代可能選一兩個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深入的去講解。這種不流水帳式,用主題式的歷史課相當好,可以幫助讀者深入的知道當時的重要事件。然後再回去找流水帳的歷史資料,可達到認識廣且深的效果。畢竟都知道了流水時間表,但是重要的是什麼事情,不知道,這樣反而沒有用。
    不過在共黨的國家,果然還是有意識形態跟限制。言必稱中國好,如第一章舉了不少「報紙」的引用資料來論證中國人是自己進化出來的,不跟你們其他人是從非洲出來的一樣。還說DNA資訊只是間接證據,不代表什麼。這種言論等於在說我們中國人是不同的物種,經過幾十萬年的時間也演化成另一個物種,然後這個物種跟Homo sapiens的DNA一樣,可以繁衍下一代。真的是相當的荒謬。該章也有說確實最早的猿人化石是在非洲發現的,那你的祖先仍然是從非洲來的呀,幾百萬年前跟幾十萬年前,對於中國人有政治上的差異嗎?連這個也要爭。
    另外讀過劉仲敬的史書,再回來看一般史學家的書,可以兩相對造相當有趣。劉氏的觀點是獨尊西方,科技等都是西從東來,這在本書也算獲得印證。西夏一朝的刀劍、弓弩等勝過宋,號稱天下第一,是符合劉氏的論點。本書作者說,宋代科技、經濟都很先進,為何對付西夏總是打敗仗,實在想不懂。那答案就是要不宋代科技進步是假的,要不就是別人比你更先進呀。受到四大發明的毒害實在太久了,以致於想不出,也不肯認同別人比較進步的論點。
    撇除意識形態,作者看得出算是一個溫柔的人。文字之間褒貶、對於正直的人事多有讚揚,對於有名人士也不會只是做流於世俗的評價。例如有說持正來看,馮道在當時應該是持中守正,受當時儒生的讚揚。時代改變,歐陽修的時代政府忌諱貳臣,硬把他打成不道。樊教授有這種體悟已是有融會的讀書人,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他的論著也會有這樣的評價?
    全書補充了不少歷史故事,除了少數意識形態之外,算是公正的評論了各朝代。樊教授感覺不是那種具有創新想法的天才型學者,比較像是守規矩的認真派學問家。我們從本書可以了解故事發生經過,然後由劉氏的書可探討、分析背後真正的脈絡。劉氏那種創新型學者的著作,看了可以開眼界,豁然開朗;但是一直看不小心容議會走偏門,因為他自然也有他的意識形態。所以有時看這種正統評論的歷史書籍,兩邊的資料論點都採用,才會形成自己較廣闊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