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伊本.巴杜達遊記 伊本.巴杜達


1. 巴杜達最初旅行之目的乃是為了朝聖而行,但他的遊訪歷程卻走出一個更大的文學描述空間,亦即他的描述已超越了宗教之旅的文獻內涵。

2.其知名度並非建立在個人的學養或豐功偉業上,而是其旅行的記載充分展現了伊斯蘭世界之大與伊斯蘭文明之輝煌,這是大多數穆斯林引以為傲的。他的遊記影響甚至超越馬可波羅,現今的摩洛哥政府甚至以他作為摩洛哥人的精神指標,以提倡國家意識。

3.伊斯蘭內涵基本可分為三個層面:教乘、道乘、真乘,亦即所謂的Islam(順服)、Iman(信仰)、Ihsan(求善)。Sufism蘇非主義,即強調這三種面向或層次的整合,以取悅真主阿拉,獲得今世的救贖。

4.十八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運動」(al-Wahhabiyyah),最初乃是一宗教淨化改革,改革蘇非主義中之不當教義,如「萬有單一論」、「聖陵崇拜」等。初期失敗後,其創立者遂與邵德部族之政治力量結合成政教運動,橫掃阿拉伯半島,趕走奧斯曼帝國,建立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沙烏地至今仍被西方世界稱為「瓦哈比國家」。

5.巴杜達同時在兩個世界旅行,也不覺矛盾,其一綴滿了貂皮、沉香木、金幣與長袍,其二則充斥著虔誠者、寓言家、隱士與蘇非行者。

6.伊斯蘭五功,也稱做伊斯蘭的五大支柱。一為「證信」,時時誦唸清真言(shahada):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其二為「禮拜」,一天五次。其三為「齋戒」,其四為「天課」,需捐獻部分財產以助貧困。其五為「朝聖」。

7.所有穆斯林男性於朝聖期間都需以兩塊未經車縫的白布裹身,是謂戒衣,而女性通床穿著遮蓋頭髮至足踝的白色長袍。

8.薩拉森原為早期羅馬帝國對阿拉伯人的稱呼,到了十二世紀成為歐洲人對穆斯林的泛稱。




心得
    伊本巴杜達為不得了的人物,一生旅行三十年,長達十二萬公里。他遊歷的背景為十四世紀,比馬可波羅晚,當時正值伊斯蘭教世界擴展到最大的時候。雖然在中亞阿拉伯人遭蒙古人擊退,但那已是百多年前的事情了,中亞乃至南亞也都接受了伊斯蘭文化的薰陶。
    這印證了在世界史中所看到的伊斯蘭世界,雖然不是一個大帝國,但是各王國共享同文明,彼此友善對待國民,而伊斯蘭教社會似乎治安也比較好,這些都促進了文化的流通與進步。而且當時伊斯蘭的宗教行為之一,就是要朝聖,蘇非主義更是鼓勵各地旅行訪問大師,以及聖陵等,更進一步促進了各地的交流。而當時的伊斯蘭經濟交通中心就在巴格達。在此背景之下,無怪乎阿拉伯的數學、天文等科學的進步都領先全球當時。
    閱讀感覺很像《一位瑜珈行者的傳記》。人生就是由不同的故事逐漸累積起來。到了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人,發生了什麼事,或當地有什麼故事流傳,都成為了我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的生命真的相當豐富,遊歷了非常非常多、非常久的時間。不過究竟為什麼要旅遊,我就不懂他了。我們總是要問個為什麼,他的目的是朝聖,那第一年就達到了,為什麼想走那麼久,數次自己的性命都快沒了。後來他是聽人知道自己的父親在十五年前就已經去世,而當他回到小亞細亞,大瘟疫流行,也來不及回家母親就去世了。以此描述他應該在旅途中也沒有跟家裡聯絡,身邊只有買來的奴隸而已。而每有女奴懷孕,他就把她留在當地(應該是全部),也沒有子女最後跟隨。那時代可能不流行愛情結婚,但是妻子、子女通通沒有,孤單一人回到國中,有什麼意義呢?閱讀完這部相當偉大的旅記,以他的行動力為目標,但是深刻度卻需要自己更下功夫,才不會像作者一樣,似乎就是一直走,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