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大趨勢——自動化、全球化和少數高技能勞工的生產力提高——聯合起來產生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因不知如何消化準備投入工作的人海,全球經濟正逐漸失靈。
2.工作制度是除了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社會基礎,但原本的許多重要功能現在都已無法發揮:例如生活的安排、購買力的分配、社會凝聚力的強化等等。
3.有太多人要做社會需要做的工作,其實是受到「勞動總和謬誤」影響:亦即認為工作就這麼多。但經濟學家相信「賽伊法則」(Say's Law),通常簡述為「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
4.工業化的同時也發生了社會的全面性改變:包括大規模都市化、教育程度明顯提高、國家的規模、角色及人們選擇政府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
5.資訊科技的適應研究顯示,投資新技術後,一般要五到十五年才會看到因投資而出現生產力的明顯提升。
6.處理能力不等於生產力的成長,我們的超級電腦無法在經濟上發揮徹底改變得力量,除非我們能想出經濟上具有變革性質的東西來運院此超級電腦。
7.隨著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會發現自己被誘入更基本的改變。例如有些人不買車或不上高價大學而改上網路課程,這些將不再是人們因欠缺資源而被迫做出的犧牲,而會成為更容易更自由的決定。
8.技術的改變代表今天的勞工多出很多,卻又只是少數的方法可以引導勞工移往任何高生產力的工作。結果是愈來愈高比例的龐大勞動力只能留在第三類裡,為了找到低生產力的工作而接受低新。
9.Uber將工作的很多部分交給app:找到想搭車的人、弄清楚路線、處理車資等。司機變成只是操作汽車的人,如此可能便會將計程車司機的職業變成可以自動化。
10.未來的就業機會將因自動化的能力以及勞工過剩的問題而嚴重受限。這兩個因素會聯合起來造成就業的三難:新形式的工作可能最多只能滿足下列三個條件的兩個:一、高生產力和高薪資。二、抗自動化。三、有潛力雇用大量的勞動力。
11.線上教育愈來愈精緻,這些模型一般稱為慕課(MOOCs),意指「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
12.人們仍會希望在醫療衛生方面得到親自的服務,但最主要的不是昂貴的專業領域,而是會與臨床態度或情感投入相關的,或是服務者願意從事的辛苦工作。
13.未來比較可能發生的情境是,技術創造的新機會,所摧毀的工作會多於創造的,但也會讓多數消費者得以享受重要產品與服務的較低價格。即使勞工的工資停滯,實質的生活水準還是可以提升。
14.社會將會愈來愈明顯分為兩種人,一種人工作以負擔社會福利,一種人靠社會福利維生。
15.經濟租(rent),這是一種經濟利益,此利益會歸諸某人,不是因為他做了任何有價值的事,而是他剛好掌控人們需要的稀少事物。(如土地)
16.今日的勞工是在勞工過剩的世界從事勞動。他們無法靠著勞動市場裡運用協商權來爭取更多的成長利益。因此他們除了投入政治別無多少選擇。
17.數位革命讓公司能將最容易描述與量化的例行性工作自動化或外包。如管理帳務、追蹤銷售與供給,很多會交由軟體處理。留下來的工作-公司的核心能力-歸結起來就是一些需要較高認知活動的活動,如企業策略、產品設計或工程設計。
18.公司是資訊處理的系統。此兩者愈來愈可以完全劃上等號。在多數最富生產力與最富裕的公司裡,工作愈來愈偏重社會性與認知性。
19.一家公司的資訊處理機器能奏效,一部分得利於每位員工腦子裡的知識:亦即公司的文化。
20.研究顯示,傳統公司的激進投資通常比新創公司的相似投資較不具生產力,這是因為現有的誘因結構會造成限制。
21.社會資本不像一般資本是那樣直覺的概念。物質資本:建物與電腦等等,會形塑人們在職場上的表現。社會資本:我們腦中的行為模式,也會。
22.如果新來者發現內化新的社會資本才符合自身利益,吸收新來者的這個組織的社會資本便不會有太多變化,因為已經身在其中的人沒有多少誘因要更新他們關於社會應如何運作的看法。
23.都會的稠密很重要,因為近距離有助於傳播知識,從而能提升勞工的技能或企業家的生產力。高技能的大城市很善於提升勞工的生產力。
24.當貢獻社會資本的個人繼續貢獻才符合個人利益時,社會資本便會蓬勃發展。
25.富國會致富是因為在很長的時間裡以溫和的速度成長。窮國會有短暫的急速提升,但通常急遽反轉後結束。可能是這類的成長需要支持性的社會資本,才可以促進物質與人力資本的長期投資。
26.在新興世界,去工業化發生在發展階段的更初期:經濟學家羅德里克經這種病症稱為「提前去工業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27.有些人相信,隨著中國的工資上漲,公司會愈來愈覺得不如將裝配線留在美國。但通常並不是如此。回國生產主要是因為生產作業的知識密集度提高,這表示無技術勞工的成本差異不再那麼重要。
心得
本書提出現今時代的勞工環境、社會環境與工作環境的變化。未來的就業將會變得人力剩餘,因為科技發展之下,一位高技術人員的產出將會涵蓋大多數人的需要,所以勞工市場將變得剩餘,勞工就算組工會,與資方談判的籌碼將很難維持,因過剩,將不再是勞方市場。也有統計隨時間演變,英國各職業工會的數量不斷減少,就是一個表現。
公司逐漸變成日常班外包化,僅剩餘最核心部分,即資料處理的部分,與帳務、銷售等。產線可外包化,零件化,核心亙古至今是市場行銷、研發,未來要成為公司核心,必定要往這幾方面著手。社會環境因工作不再如是以往重要穩定力量,將會有所變化。現在極多資源都可外部化與免費取得,人的行為也會與過去不同,如在家求學、全程租車、遠距上班等。
另外重要的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公司的文化,在國家就是社會的文化,是長時間以來眾人所形塑的價值觀與行為。在公司,若老闆賣出公司,其實是連社會資本一起出賣了,但社會資本其實是全體員工所有,但是是老闆得利。這也能解釋一些在民主社會唱反民主的人士,因為他在享受該社會資本時,他的行為符合自身利益。人畢竟是利益取向,若行為合乎社會資本時可以促進其利益,那他才會做出合乎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何集權國家的人似乎基本人性都缺乏例如誠實互信,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
本書看來有點生硬,無聊,或許是我興趣不足,或者本書不算入門書。總之重要是獲利將會有更大的比例往資本家移動,不過資本有有形也有無形的。暗示我們未來社會可能走向倒T型,中間是少少數的資本家獲得大部分獲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