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的語言可分為感情、推測和報告三類。
2.資訊是儲存在大腦以外的資料,要學的部分是如何獲取這些資訊的技術和使用它的方法。知識則是人類靈魂的糧食,是需要往腦子裡輸送的材料。知識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資訊只是知識的副產品。
3.一顆300公尺大小,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Apophis)每七年訪問地球軌道一次。2029年有5560分之一的機會,可能會在地球同步軌道35000公里上空呼嘯而過。果真如此,將是人類物種在地球幾百萬年,目擊到最盛大的自然煙火秀。2036年的軌跡,有可能直撞東太平洋南加州附近海域,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
4.中國名火星為熒惑,以它的天文位置與可見度,預測吉凶。火星每687天接近心宿(天蠍座alpha星)一次,史書記為「熒惑在心」。每一、二百年,熒惑在心又碰上「衝」(離地球最近時最亮),稱為「熒惑守心」,視為大凶之兆。
5.地球和火星各自運轉,「衝」時距離最近,約三分之一天文單位,此時最亮。「合」時最遠,距離2.5天文單位。
6.公元2000年後,冥王星逐漸離日遠去,二、三十年內,大氣將會凍成固態氮,終歸完全消失。二百五十年後,才再重現。
心得
李傑信博士的書我是很喜歡閱讀的。他的科普重在普及,而不會很艱深介紹學問。本書也是很像看故事書一樣,看他幾十年來的一些感想。原來李博士在NASA是做科學管理,而不是基礎科學研究。不過科學管理也需要有強的科學知識。在他40多歲時,突然發現,這樣下去,到退休,也只是增加80篇左右的專業論文,但又如何?有增進他同胞的生活嗎?或只是增加一些瑣碎細項,然後在墓碑上可以寫著:這個人發過許多論文而已。科學管理的工作也令人敬佩,他所管理的科研計畫,有六名後來得諾貝爾獎,與他的協助不無關係。本書偏向科學時事心得,當時的大事可能是小布希的月球前進火星計畫。後來2017好奇號成功登陸是當時的後續發展。看專業前輩的心得總能得到不少新看法,在他這書主要是感嘆國人科普不夠,以及對科學的一些展望。
為什麼地上的事情都還沒處理好,就要看向太空?地上的事情何時才能處理好呢?兩者不是相衝的,我們兩者都同時並重,而且如同哪位講的,瞄準月亮,才有機會射中老鷹。撇除功利角度,想知道一直是我們的天性,怕孤單也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在宇宙究竟是不是孤獨的,我們比起想要相信,更想要知道。想知道就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