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與達爾文共進晚餐 席佛頓 Jonathan Silvertown


1. 飲食作家波倫(Michael Pollan)所指出的,對健康最有利的三個簡單飲食規則:吃真正的食物、主要吃植物、不要吃太多。

2.亡靈節日子是十一月一日,墨西哥人會把墓園變成野餐場地,邀請祖先一起來吃飯。

3.古代屠宰動物留下來的種種遺物,把人族吃肉的歷史從智人大幅提前,甚至在南猿演化出人屬的時間點之前(大約280萬年前),所以人類自古以來就是會吃肉的雜食動物。

4.「兔肉飢餓症」(rabbit starvation)只吃瘦肉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如果人類能夠取得的食物只有瘦肉,但是消化蛋白質再把胺基酸轉換成葡萄糖,這個過程就要花費能量,所得到的淨能量少。吃瘦肉對填滿飢餓感來說只是徒勞無功。

5.肉類吃太多會造成中毒,原因在於消化肉類後產生的胺基酸太多,超過身體的排除能力,肝臟會將過量的轉換成尿素。尿素太多又超過腎臟的負荷。

6.烹煮可以讓塊莖的保護措施失效,摧毀毒素和酵素抑制物,讓植物組織軟化,破壞澱粉顆粒,其中結晶狀的澱粉才能吸水變成膠狀,才好分解。

7.我們智人原生於非洲,是非洲海德堡人的後裔,尼安德塔人原生於北半球,是歐亞海德堡人的後裔,兩者最晚共同祖先生活於五十萬年前。直到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都還在歐洲生活。

8.五百萬年前,我們祖先的主要食物是植物,到了三百三十萬年前,他們打造了石器,並且吃肉。一百萬年前(可能更早),他們烹煮食物。我們通常認為是專屬於智人的製造工具、烹煮等習慣,其實根植於人類的譜系之中。

9.一年生植物適合做馴化作物的原始材料,第一個特性是生活週期短,第二是多產,第三是種子大,肥沃月彎乾燥的氣候下容易演化出較大的種子。

10.麥粒出土最古老遺跡,是肥沃月彎中安納托利亞的恰約尼(Cayonu),大約在一萬年前開始栽種二粒小麥。

11.最初黑麥是小麥田中的雜草,跟著小麥一起被採收,而意外受到了馴化,後來在小麥生長不好的地區,便改種黑麥。

12.唾液中的蛋白質,有一半是稱為alpha澱粉酶,能夠把澱粉分解為糖,但不是每個人唾液中的酶含量都一樣。功能讓澱粉在口中時就出現葡萄糖了,然後經由味覺受體向身體發出警告,預先釋放出胰島素。

13.麩胺酸鈉是最佳的鮮味來源。海藻細胞中的麩胺酸鈉能讓海藻與海水的鹽濃度達成平衡,這樣細胞就不會脫水了。

14.鮮味受體中的兩個蛋白質是由TIR1TIR3兩個基因所產生的。感受甜味分子的受體,用到TIR1和TIR2。這兩類演化上可能來自於同一個古老的基因。

15.鹹的味覺受體細胞其實有兩種,一種負責感覺低濃度(只感覺鈉),刺激可口的鹹味。另一種偵測高濃度的鈉及其他鹽類,產生讓人感覺糟糕的鹹味。

16.植物中一大類苦味來自類黃酮(flavonoid),茶裡面很多。另一群苦味分子是生物鹼(alkaloid),是植物用來防禦的分子。番木虌鹼、古柯鹼、咖啡因、奎寧、可可鹼。

17.有些苦味化合物有對抗癌症的效果。所以TAS2R38基因中讓人不會嘗出苯硫脲苦味的對偶基因,可能讓人吃下更多植物,得到維持健康的好處。

18.新鮮的魚幾乎沒有特別的氣味,只帶有一絲淡淡的青草味,來自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被細胞的酵素分解之後所產生的。這些酵素作用的時間長一點,便能讓魚肉釋放出胺基酸和核酸,例如麩胺酸與肌苷酸。

19.魚肉的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分解後會釋放出氨,是刺鼻腥臭的來源之一。魚身上的氧化三甲胺,功用和昆布的麩胺酸鈉是相同的。

20.人類大約有四百種嗅覺基因,每種基因製造出不同的嗅覺蛋白質,可以偵測超過一兆種味覺。非洲象有超過二千個嗅覺受體基因,是地球上嗅覺最強的生物。

21.穩定向前慢游主要是由含有肌紅素的肌肉所執行的,肌紅素有點類似血紅素。持續游動所需的氧儲存於肌紅素,所需的能量是以油脂的形式儲存。鯖魚、沙丁魚都屬於肌肉顏色深、富含油脂的魚類。

22.大型掠食魚類中有很多白色肌肉,是為了能具備快速加速所需的力量,如鱈魚,肌肉中油脂只佔了百分之0.5。鮪魚是會遷徙數千公里的掠食魚,魚肉便呈現粉紅色,肌肉介於紅肉和白肉之間。

23.陸生動物的肌肉得支撐身體、拉單槓那樣拉動骨頭,因此肌肉會束成一塊塊的。海中的硬骨魚不需對抗重力,肌肉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推進。肌肉是一層層裹起來的,這樣才方便魚左右擺動身體。

24.全世界廣為栽培的馬鈴薯,前身是安地斯山脈的野生馬鈴薯,位在的的喀喀湖周圍。

25.木薯雖然有毒,但是現今八億多人的主食。木薯在四百多年前引入非洲,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中,有一半的人以木薯為主食。

26.在植物細胞中,硫化葡萄糖苷和芥子酶(myrosinase)分別儲存在不同的區域裡。當細胞受損,兩者混合在一起,酵素會把硫化葡萄糖苷轉換成異硫氰酸鹽,也就是「芥子油」,對昆蟲、細菌有毒,但是對哺乳類動物確有抑制腫瘤的效果。

27.「紅皇后假說」:生物和天敵之間在演化上有軍備競賽,雙方都要持續演化,才能免於滅絕。

28.大蒜中的前驅物是蒜胺酸(alliin),拍碎後便會轉變成蒜素(allicin),這是大蒜主要的活性成分。

29.TRP受體會對冷熱、化學物起反應。辣椒含有辣椒素(capsaicin),會刺激TRPV1受體,這類受體也能偵測熱。薄荷製造薄荷腦這種單萜,因為這種化學成分能刺激偵測冷的TRPM8受體。

30.乳腺幾乎可以確定是由汗腺演化而來,具有特殊功能的腺體。

31.如果乳汁中含有的是葡萄糖,對幼兒不是更好嗎?答案可能在於乳糖的獨特性質,只有幾種細菌能利用乳糖而已。

32.亞洲西南地區的人在七千年前便食用乳製品了,起司大約在六千年前。

33.微生物競爭果實中的碳水化合物,並且排出廢棄物來毒殺其他微生物。主要的有毒廢棄物是乙醇。

34.釀酒酵母利用ADH製造乙醇。約八千萬年前,ADH基因發生重複,成為兩種基因。ADH1的酵素製造乙醇,ADH2製造的酵素能將乙醇轉換成乙醛。

35.人類的版本叫ADH4。如果肝臟中的乙醇濃度太高,ADH4就會把乙醇代謝掉。

36.行善始於家庭。




心得
20211118
    由人類起源來說明人類是雜食性、該吃什麼食物是一個很好的觀點。在人類起源中,最早在三百三十萬年前就已開始吃肉,而一百萬年前就有烹煮食物行為了。固然人類是雜食,吃植物為主,不過三百三十萬年的演化其實人體已經很固定且適合雜食了。如此來看吃很多肉,或是純素食都是不好的。如篇頭波倫所講,最好是吃真正的食物、主要吃植物、不要吃太多。
    意外獲得不少(冷)知識,如唾液中的澱粉酶,主要作用是刺激分泌胰島素,而不是幫忙分解那麼一點點的澱粉;苦味味覺基因的喪失,是好事抑或是退步呢?無法嚐到苦味,而吃進比較多植物,在現代有助於抗癌,而遠古可能因為中毒而死。可能也像灰蛾白蛾一樣。麩胺酸、肌苷酸等都是鮮味來源,也是海鮮食物中含量多的化合物,其實原本是用來抗海水滲透壓的。而魚腥則是三甲胺分解的氨來的。相當有趣。
    據研究果糖可能是引發DM的主要兇手,要小心。
    綜觀本書知識豐富,相當有趣。觀察最靠近我們生活的尋常事物,即食物,就可以得到很多世界演化,與人類如何改變環境以生存的故事。讀本書再次驗證了,演化的重點不在最強,在於不掉隊。每種生物的構造、組織等,都是根基於原有的架構再去不斷演化創新,沒有全部打掉重練這回事。為什麼不創造出一種最毒的物質,把對手全部消滅?因為演化的本質在於競爭,而競爭的目的在於生存,而不在消滅或全勝,比對手強一些就行了。這是生命的道理,不過在人間聽起來似乎不太積極?因為演化非目的性的,而人間是有目的的,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行事,符合生命道理,又不全相同的原因吧!    
    本書知識豐富,但譯者或編輯疏於校正,不少錯別、錯名詞或漏字,有點可惜,但瑕不掩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