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南語有什麼問題?因為不存在的詞尾和冠詞和過多的代名詞造成閱讀障礙,在聆聽時,這些障礙變得更嚴重。
2.叫你「叔」,叫我的朋友「姐」,叫我爸爸「父親」,令我覺得自己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
3.撒哈拉以南以及東亞和東南亞,語言學家記錄了不少所謂的語音象徵詞,這些語言中有成千上百的詞音能對應到某種意義,也就是所謂的擬態詞(ideophone)
4.擬態詞能反映生理感受和心理狀態,在描述身心狀況時,若有一定的說服力,那大致可以推斷敘事者一定親身體驗過這個故事。
5.伊朗的八千萬人口中,大部分人講波斯語;阿富汗三千五百萬居民中約有一半人口講波斯語;塔吉克九千萬人大多數講波斯語的塔吉克變體。
6.中古波斯語也擴展成貿易語言,波斯商人沿著非洲海岸一路往南到占吉巴(Zanzibar),向東到今日的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中國南部。某些濱海地名來自波斯語,如桑吉巴、班達(Bandar)為港口的意思。
7.日本群島的原住民叫繩文人,西元前一千年內才來到日本的人叫做彌生人,這兩種人的口語混合起來,或許就變成了今日的日語。
8.俄語沒有冠詞。印歐語系的分支幾乎都很愛用冠詞,從日耳曼、羅曼和伊朗語言皆然。只有三個分支會避開冠詞,斯拉夫語支就是其中之一。
9.學葡語的外國學生多半偏好巴西變體:葡萄牙語世界(Lusofonia)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使用巴西葡萄牙語,而巴西文化活躍度甚至更高。
10.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中,都有一種強勢文字。非洲、美洲、大洋洲和歐洲大部分,語言大多使用羅馬字母。東歐和中亞大多數地區,基本上只使用西里爾字母。北非向東到巴基斯坦的帶狀區域,都會看到阿拉伯文。
心得
20211113
本書是瀏覽出版社作品所選。作者精通十六種語言,在語言方面相當多才且深入。本書選20種語言,含括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了。
越南語:少詞尾變化、詞性變化等,可能書寫的文法較易,但是代名詞過多,變成一種障礙。如把中文的方塊字一個個都視為一個代名詞,那中文大概就是這種不便的極致吧。
韓語:通篇都在講擬態詞。或許認為韓語中的發音與現場狀態出入太多吧?可以理解為好像把形容很生氣的詞,它的標準發音很溫柔這種不合常理。據說韓語是十六世紀世宗大王突然發明出來的,總之就是橫空出世,這種不是順世俗演進的語言或演進時間短,反映了發音矛盾的問題吧?
泰米爾語: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部分用語。印度地區自古為被雅利安人征服,帶來了梵文及後來的印地語。在當地土著自然不滿,發起純泰米爾語運動,最後卻演變為泰米爾之虎,是為了文化抗爭的至高偉大型態?或是已變成宗教狂熱般的文化綁架呢?值得引起內戰嗎
土耳其語:中東地區更是複雜,土耳其長期被鄂圖曼土耳其統治,其語言被凱末爾將軍稱為鄂圖曼土耳其語,而非純淨的土耳其語。為了個人統治?或是不明原因的純淨概念,竟然要清洗語言中的用語,回復其所稱的純土耳其語(約在十五世紀之前)。當地民族、語言複雜,鄂圖曼土耳其語已融入阿拉伯、波斯、庫德、土庫曼等等,還有歐洲方面拉丁等語,企圖全部用新詞(純淨土耳其的詞)取代已融入生活的用詞,造成語言變化太快,民眾甚至政府機關來不學的狀況。如同泰米爾語,作者直接用這類似語言的納粹了。過猶不及。反觀我們自己的語言,有所謂的純淨的國語嗎?使用自己的語言,懂外來語可能是比較適當的作法了。
爪哇語:無禮貌格之分別。
波斯語:現在伊朗的語言,古波斯語相當繁複,如大流士王的稱號「萬王之王」,詞多達九個音節,中古波斯語簡化到三個。這個簡化或許是一種進步,如書上所說,古波斯帝國(亞歷山大之前)相當龐大,吸收了許多外國人奴隸及貿易商人,這些外人不諳古波斯語,學習後以自己的方式簡化之,不過當時當然不是主流。當波斯滅亡後,對古波斯語的強制力不再有約束時,傳承波斯語言的變成當初那些外人語言。安息帝國、薩珊帝國再起時,使用的中古波斯語言就是實用、簡化後的波斯語了。真虧有那些外人以實用角度簡化。古土耳其語也有如此作用,說不定古中文也有如此作用。文化的傳承,甚至靠外人改善及傳承下來。
旁遮普語:北印、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通篇在說聲調語言,即聲調相當多(可能指多於六種),並提出疑問這種語言唱歌怎麼辦?由於台語本身音調就相當多,應該有十種以上,所以相當知道作者在說什麼。國語音調含輕音五種,算是少的。同時接觸這兩種語言,再學習世上的語言應該有所幫助。
日語:特別提出女性有女性專用的詞句及用法,不過根據考據日本歷史上有男尊女卑的時代,那時確實有不同的用法,但是皆已消失。現在的語言是明治維新後的普遍教育,已經消除從前至江戶時代的不同,現在的不同是日本女性後來又自己發展出來的,非古老的傳統。或許與日本男女文化有關係,頗為有趣。
後面由於個論多,有點瑣碎不好閱讀,而囫圇吞棗。如果懂不同語言,用不同語言說話時,也會不知不覺受到該文化影響,也會好似換了一種想法。本來語言就與不同的文化、世界有關,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多了解不同語言的出發點:藉由多懂不同語言,多懂世界不同地方的人的文化與想法,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