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眺望時間的盡頭 布萊恩.葛林 Brian Greene


1. 斯賓格勒:「基本上唯人類才有面對死亡的恐懼。所有宗教、所有科學研究,所有哲學全都根源於此。」

2.不單是每個生命體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就連生命本身也是如此。卡爾・薩根描述地球是顆「懸掛在陽光上的塵埃」,這顆星球的繁華會逐漸褪卻,它身處的精緻宇宙也終將荒蕪。

3.平靜和依存關係,標誌了一種轉移,從設法掌握後退遠離的未來,轉變成感覺棲身令人屏息甚或瞬間即逝的現在。

4.轉化到一種統計觀點,地球的龐大人口就成為預測力的關鍵,而不是障礙。大型群體往往會展現出個體層級欠缺的統計規律性。

5.熵跟熱很像。熵是乘著流動的熱浪移動。

6.熵的兩步法則(entropic two-step)指當一個系統把大量熵轉移到環境,超出了為了抵銷熵增加所需轉移的數量,結果就導致熵減少的歷程。在此處減少,在別處就增加,確保熵的淨值是增加的。

7.恆星核融合到鐵就停頓。鐵的質子和中子束縛得最為緊密,已經把自然法則所能容許的能量全都釋放出來了。倘若再塞進更多質子和中子,就必須有能量的淨輸入,而不是淨輸出。

8.太陽是宇宙第一批恆星的孫字輩。不過有關太陽原本在哪裡形成,至今依然不肯定。目前的一個可能選項是約位於三千光年之外,名為梅西耶67(Messier 67)的一片空域,那裡有一群恆星,化學組成看來和太陽成分相似,顯示可能存有一種密切的家族類似性。問題是如何從那處遙遠的恆星搖籃彈射出來,並遷移到這裡。

9.電子的來源,就動物而言,電子是得自於食物。植物電子則是從水取得。

10.查爾莫斯深信,自覺意識不可能產生沒有心智的迴旋粒子。有種簡單大膽的可能作法,那就是讓個別粒子本身都具有一種意識先天屬性—這裡把它稱為「原意識」。

11.模式是人類經驗的核心,我們能生存是由於我們能感受世界的律動並做出反應。

12.平克所見,藝術跳脫反餽迴路,截斷適應性效益,直接刺激我們的快樂中樞,產生出了欣喜經驗。然而從演化觀點來看,這些都是不勞而獲的。

13.當心智兢兢業業地謹守真理,它所能探索的可能性也就完全侷限於一定範圍。然而當心智習慣了自由跨越真實與想像的分界線—而且全程都能清楚分辨孰真孰假—那麼它也就變得擅長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

14.思想是知識上的,感覺是情感上的,而「感受思想」則是藝術歷程。

15.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是探訪陌生的土地,而是擁有其他眼睛,透過另一人或另外一百人的眼睛來看宇宙。

16.只達太陽十分之一的恆星,會比較平緩地燃燒,也因此能存活得更為久遠。天文上用紅矮星(red dwarf)統稱。

17.延續時間長短的理念並沒有絕對意義。是長是短關乎你怎麼看。

18.我們這個片刻是很希罕、非比尋常的,這項體認讓我們得以讓生命的無常和內省意識的匱乏化為價值的根本和感恩的基礎。




心得
20211020
    本書是「優雅的宇宙」作者的另一作品,內容幾乎就是我在尋找的目標。本書的主旨「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就是我要找的意義。
    自從認知到第二定律,我就長期受第二定律限制之苦。它太偉大、在至高無上了,以致於所有科學家都同意全宇宙適用。其實它的意義就在於機率,愈亂愈平均的機率愈高,所以終將趨向雜亂。只要有人有有序的行為,就必定會產生熵,且總熵是增加的,就連神也不例外,如果有神的話。不過本書我也獲得新的視野,若非熵,我們聞不到食物的香氣,化學物質在水中不會擴散,阻礙生命的發展,甚至也不會有陽光。如此至少熵不全然是壞的,對我們而言能夠出現在這裡,還是多虧有熵這種性質。
    其他章節提到薛丁格生命物理講義、RNA與DNA等、時間等,還好之前已有基礎,讀起來無礙。最後的難題果然還是意識。
    以「原意識」來解釋意識的來源是我第一次聽到,的確也很方便。這種方法就好像說明電一樣。電由電子攜帶,在特定組成形式時就能表現的性質。如果意識是原意識的性質表現在蛋白質這種組成,那確實可以解釋。到底什麼是原意識,那就是一種基本性質囉!
    整個宇宙的尺度大是相當的大,若波茲曼大腦成立,那是在10的10的68次方年之後。黑洞在10的幾次方年會衰退,宇宙不斷擴大,物質將會變得愈來愈稀,終會得不到物質來排解熵。就算生命能超過那時,質子也有半衰期10的34次方年,到時候連質子中子都不可得。在波茲曼大腦出現之前宇宙早已消滅了。以宇宙尺度來看,生命的出現相當相當短暫,到底要怎麼看待如此一瞬的生命,是否無意義呢?體認生命之快速,想尋找亙久不變的事物作為寄託的我,也僅是把希望放在一個泡泡上而已。也許如書中所寫,時間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你怎麼看待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