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武士與旅人 高涌泉


1. 「培養愛因斯坦」似乎是很多社會的目標。不過愛因斯坦之所以為愛因斯坦的關鍵就在於其獨立脫俗的人格,這種氣質恐怕和「培養」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

2.今天很多人,甚至是專業科學家,在我看來,就像是雖看過上千株樹,但卻沒有見過森林的人。科學家如果了解科學知識的歷史與哲學背景,就能擁有某種獨特性,讓他免於他那一時代多數科學家所陷入的偏見。

3.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愛因斯坦的天才是怎麼來的,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他那親近哲學的態度,的確與眾不同。而這種對於哲學的愛好,直接間接地幫助了他克服觀念上的障礙。

4.楊振寧曾說愛因斯坦有三P:Power(能力)、Persistence(執著)、Perception(眼光)。其中最希罕的是眼光。

5.從「金斯堡-藍道方程式」出發證明了超導體內不容許磁場存在,這是超導現象很重要的特徵,稱為麥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

6.當今物理談論「自然的對稱」時,所指的主要是「物理運動方程式的對稱」。也就是說,方程式在某些變換(例如平移、旋轉等)之下,能仍維持它們的形式。

7.科學家的腦子與多數人是一樣的,他們對於世界感到好奇,然後學習以科學的方法去看待事情。我們狩獵的祖先並不需要科學方法,他們需要的是幾個大略的、可馬上派上用場的主要法則而已。對他們來說,做決定比知道背後真正的理由來得重要。

8.科學中的事情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你永遠不能講科學絕對不會出錯;科學只是當下詮釋自然現象的最佳方式,但是其中有些詮釋實在太棒,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你如果還懷疑它們,那就太愚蠢了。

9.每個人必須各自決定某些東西是否因太不可能,而不必當它一回事,否則我們就沒有時間去做任何事情了。

10.我們應該有「開放的心胸」,但絕不能有「空虛的腦袋」




心得
20210904
    本書已是閱讀科普三俠的最後一本書了。特胡夫曼與其指導教授維特曼的故事,令人有莫名的感傷。特胡夫曼與一位引用方法的學者獲頒諾貝爾獎,但卻沒有頒給維特曼。研究題目是維特曼很早就找到的,但是遲遲無法解出,或許這正是委員會不頒給他的原因。維特曼身為荷蘭人,隻身到美國的社會打拼。隱性排斥與巨大壓力下能堅持研究,並找出真正值得研究的題目,真的是只看諾貝爾獎是不知道這些過程的。同是荷蘭人的學生特胡夫曼沒有經歷這些事情,直接接受維特曼的視野,等於是維特曼為他經歷了這些前置。若沒有維特曼,或放特胡在他的位置,未必能有諾貝爾等級的發現。人們仍是記得諾貝爾獎得主,但是後面這些其實更接近真實人事,卻不會被人記住,令人感傷。
    科學發展至今以來崎嶇,由古典物理走向量子物理,其中最大的變化在於量變成不確定的。這對受古典物理(大觀物理)薰陶的人情理上都是相當難以接受的,甚至如愛因斯坦也是。但是量子理論就是運作得很好,令人不得不相信。連愛因斯坦的觀念都會錯了,告訴我們沒有什麼觀念是不可改變的,要視當下是否運作良好。人類社會制度是否也能套用以上?
    除了書中介紹的大師風範外,其實對於作者高教授的豐富常識也是相當佩服。這需要長時間浸淫在科學與人文雙領域,並且閱讀仔細,才能寫出豐富有趣的文章。讀來順暢,但可感受到背後的功夫廣且深。如還有教授的著作也會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