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里斯多德相信,不先思考什麼事最佳的為人處世之道,就無從得知什麼是正義。不同於亞里斯多德,現代從十八世紀的康德到二十世紀的羅爾斯,都認為界定個人權力的正義原則不該建立在特定的美德觀。尊重人人對良善人生的自主選擇,才是正義社會。
2.如果歹年冬要怪天氣,陽光普照時的大豐收怎能說是多虧了銀行家、交易員的才能、智慧、努力?
3.道德思辨可以讓我們做個自我整理,釐清自己到底有哪些信念,為什麼有這些信念。
4.邊沁:功利主義。凡是能把功利最大化的,就是正確之舉。所謂功利(utility)泛指一切能添樂減苦之事物。
5.功利主義者卻不會質疑後果有輕重大小之分。邊沁之所以提出功利概念,就是要以單一度量衡,囊括人人的南轅北轍各種關切,包括人命價值。兩種主要反對意見,一是它不尊重人權與人格尊嚴,二是具道德重要性之事物不可能被簡化為單一度量衡上的比較標的。
6.約翰・彌爾功利主義,《自由論》認為,把人當作個體,其意義不在於帶來快樂,而在於反映性格。
7.盧梭《社約論》主張,把公民義務變成商品,不只不會增加自由,還會動搖自由的基礎。
8.事物有種類之別,價值衡量的方式不能一體適用,不可以把事物只當作獲利工具或有用之物。如果這是對的,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東西不應該用錢買。
9.人在自由市場中所做的選擇到底有多自由?有沒有一些美德與更高規範是市場沒辦法賦予價值,是不該用錢買的?
10.康德主張,道德不是為了幸福最大化或其他任何目的,道德就是尊重人,就是把人視為目的。
11.康德認為,一般認知裡的市場自由或消費選擇並不是真自由,因為那只是在滿足本來即非自選的欲望而已。
12.把道德建立在利益偏好上(功利主義),適足以毀掉道德的尊嚴。這種道德不教人明辨是非,只教人工於算計。
13.理性與自由,人這兩種能力是密不可分。整體而言,兩種能力使人脫穎而出,異於一般禽獸。
14.康德反對自由至上主義的我身我命歸我有,他堅持人並沒有自我擁有權。人必須被當成目的,不是手段。
15.康德反對功利主義,不僅是反對它作個人道德基礎,也反對它作法律基礎。正義政體應該旨在為個人自由與他人自由之間尋求和諧,而不在功利最大化。
16.契約的道德約束力來自兩種理想:自主和互惠。但是多數的實際契約卻都沒那麼理想。如果我的對手較有談判優勢,我同意簽約可能就沒那麼自願。
17.無知之幕的道德主張的重點,即收入分配與機會分配不應該建立在道德上的任意因素上面。即使把社會偶然條件的影響去除得乾乾淨淨,仍然允許由天生的智愚巧拙去決定財富及收入的分配。這並不比讓出身貴賤去決定更合理。
18.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制度之目的可以憑理性思辨得出。其本質並非一次敲定就永遠敲定。
19.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有更高的意義:學習良善人生。政治的目的,是要讓人名能夠發展自我的能力和美德,取得實踐上的判斷,分享自我治理,關照社群的整體命運。
20.定然律令vs假然律令。假然律令是有條件的,定然律令則無條件。
21.麥金太爾:敘事之說。
22.活得有人格,就是要活著體察自己(有時彼此矛盾)的各種羈絆。
23.通往正義的三條道路,一是功利或福祉的最大化,二是尊重自由選擇,也許是自由市場上的實際選擇,三是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
24.只靠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選擇自由,並不足以邁向正義社會。大家必須一起理性思辨良善人生之真諦,一起思辨總難免產生歧見,所以也必須打造出一種善待歧見的公共文化。
25.正義不僅是財物名份的正確分配,也是價值的正確評估。
26.社會實踐的市場話有可能會造成其背後規範的降格或貶值,這時就必須問,有沒有什麼非市場規範是應該受到保護,不該讓市場入侵的。
27.貧富差距太大會破壞民主社會維繫公民意識所需要的團結。差距拉大,貧富二者的生活圈就會日益脫鉤。
28.逃避可能造成一種假尊重,通常,道德分歧只是被壓抑,而不是真避免。
心得
20210713
作者及本書的名氣相當大,拜肺炎圖書館封館之變,終於有機會看這本書。
正義的認定有三個成分:效益、自由、道德。
效益或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有時對立,有時又同立。道德則比較籠統,究竟何能稱為道德呢?亞里斯多德與康德各有解釋,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這些哲學家做哲學式的人性探討,卻完全忽略人生為動物性這邊的因素,有點好笑,最後終究會繞不出窠臼。另外如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這種千古難題時,威爾森說的最合理:我們同時帶有性善與性惡的基因,這是團體生活必定有的特徵,這樣就是看哪個在個人身上表現較多。生物學的答案漂亮解答。說不定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推起來也是如此,即是沒有必是哪個主義正確,不同事物的解決方式也由不同主義決定。成文法及不成文法的判例,都太死板了。
至於道德的討論,加入生物學的思考也可以更豐富。道德的解析,到最核心其實也是『感覺』,可能就是道德成立那時代多數人感覺好的感覺。生物上的話,放縱自己享受活動,掠取資源,擴大自己的範圍與壓縮其他個體的範圍都是本能,可能道德也可以是,抑制自己的生物本能,去成就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健康度或獨特度,也會被眾人稱讚是有道德。最簡單的例子是僧侶。故道德有時也是相當主觀,但抑制生物本能、成就生命這塊,就比較是非因時地了。
這可以推到船難事件。大家覺得可怕,因為在社會上殺人吃人是恐怖的事情,這個恐怖也是生物本能,因為看到同物種被吃,自體會產生被威脅之感;另外這背景是在社會。遇難船中的狀態絕非一般社會,所以要拿一般社會的道德約束去論斷當時環境,是有點不公平了。(想起這樣的話,馬修麥康那對麥特戴蒙也是不公平了in星際效應)。買腎賣腎也是類似,會激起我們生物性的反感。不少書中的例子,其實都與生物性有關,如果因外因素或外力造成我們同物種死亡,那麼我們自己也會潛在的認為他對我們有生命威脅。這樣的話許多例題就比較知道選擇哪邊了。
康德的純粹理性的批判,總算比較懂這個名詞的含意了。因為道德理性擁有計算利益、幸福等的含意,所以與之相對的,是純粹理性,即以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而且也無其他更高目的。康德對於自由的思考,亦是當你出於喜好選擇時,是你自己決定喜好、興趣的嗎?若不是,那麼你進行喜好的事,其實也不是自由的。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的深刻了解,是其實世上人一切都是不公平的。就算去掉社會因素,個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如同自然界樂透。他不反對努力的重要性。但是這種因自然界樂透所獲得的較多的機會與收入,其實不比封建世襲來的高尚多少。敬佩羅爾斯的公平想法,比我之前想得更加深入。才能的不同,不足以支持他收入之高的道德正當性。
最後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果然除了講正義之外,還有他的功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祈求一個正義的社會,但是正義也不是目的,而是方法,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創造一個良善、人人幸福的社會,具有生物與道德上的價值,因此我們需要正義,而不是彎曲我們的社會去符合正義。所以功利主義或自由主義,或是平克為貧富不均的辨詞,在此之前就顯得內涵薄弱了。本書值得再看,自從我開始寫心得以來,少數真的想再看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