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想國》裡的靈魂,主要是指三部分:理性、精神與欲望。理性可以為整體的利益而做計畫;精神是人格中提供行為情緒動記的部分,有憤怒、義憤等表現形式,在適當訓練之下,精神
是勇氣、膽量的來源。
2.智慧、勇氣、自律與正義的四大美德,可以從個人與國家之中發現。
3.eudaimonia:幸福快樂。對亞里斯多德來說,這不是一種瞬息即逝的至福心理狀態,而是整個人生過程裡的興盛繁榮。
4.《君王論》對君王來說,表象就是一切。人民只對表面上展現的人格特質有反應,而鮮少有人能看穿君王的真實面目。所以一位君王必須操縱他的表象,就算在面具之下的他,其實是很不一樣的人。
5.在馬基維利的討論中,殘酷行為總是有個理由,一種道德上的理由:這是為了防止以後採取更多殘酷的行為,這是為了共同的善。所以,君王論遠非一本毫無道德感的書。
6.康德表現出他就是知道答案的人,然而蒙田的隨筆卻開了一扇窗,讓人看見一個不同凡響的人追尋答案、把玩問題、揭露自身存在中種種看似瑣碎的面向。他不總是尋求結論,也不過度關心這件事。
7.蒙田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我知道什麼?」暗示的答案是:「幾乎一無所知,或者有可能什麼都不知道。」隨筆的核心重點是,「研究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8.笛卡兒式懷疑:如果擔憂一個桶子裡有爛蘋果最好把所有蘋果倒出來,逐一檢視以後才放回桶子裡去。因為一顆爛蘋果就可以污染其他所有蘋果。
9.史賓諾沙通常被描述成一位理性主義者。他相信關於我們在宇宙間地位的知識,可以光靠理性的力量獲得。在此他強調的重點,跟相信基本知識來源是經驗與觀察的經驗主義者大不相同。
10.史賓諾沙的許多哲學作品,特別反對笛卡兒的觀點。他堅持主張心靈與物質是同一個東西無可分離的兩個面向。他也接受:所有物體都可以有心靈面向。
11.盧梭考慮三種政府型態,雖然實際大多數國家政府是混合型。三種是民主政體、貴族政體跟君王政體。
12.康德:少了內容的思想是空洞的,少了概念的直觀是盲目的。
13.理性生物是擁有人格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目的。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而我們不應該指在他們剛好對我們有用時,去利用他們。
14.佩恩:無論承諾有多真摯,沒有人有這種能耐,用一個諾言束縛後代,每個接續的世代,必須自己決定他們想要怎麼樣被治理。死人不能為活人決定這種重要的問題。
15.彌爾式效益主義跟邊沁效益主義不同。彌爾對於快樂提出比較細緻的說明。對彌爾來說,樂趣在品質上可分為不同種類:高等與低等樂趣。高等樂趣比低等樂趣更優先。相對來說,邊沁對所有樂趣一視同仁。
16.彌爾與邊沁都是快樂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的倫理學方法是奠基於對快樂的追求之上。行為都應該根據它們可能的結果來判斷,而不是根據任何宗教教條,或者仰賴一組不計後果都要遵循的約束原則。
心得
20210318
本書是閱讀同作者第二本書。第一本40堂公開課相當好看,本書是舉出32個不同的哲學論述分別講解,各章之間關聯性不大。選的也非照哲學史,像是蘇格拉底就沒選入。也因此比較分散,看的時候有點像複習,又有點像介紹新知,有點沒有系統性。一個很好的地方是各章都有對於該哲學論說的分析與現代哲學家看法,不是單純介紹而已。
蒙田隨筆成書已久,他的核心是研究死亡。蒙田不急於歸到結論,但他也有深思,與康德相當不同。和康德相當不同,他急於想說服人,但蒙田不是。或許做蒙田來的輕鬆。
20210323
介紹的書籍分散且繁多,不易都記起來。而且許多哲學著作晦澀難懂,從中擷取一些作品再進一步閱讀。比較特別的是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也收錄在內,其中分成常態科學(如托勒密時代的科學家以天動說為基礎來研究)與創新科學,與一般的科學突破思維不同。整本書比較適合在一系列哲學書中繼續閱讀,不然讀完40堂課隔許久現在閱讀有點斷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