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門德列夫週期表為什麼會有這種特別的結構跟週期?為什麼這些元素各自有其特性?答案是,每個元素剛好對應到量子力學最主要方程式的一個解。
2.科學始於洞察,能用跟以往不同的方式「看」事情,就會產生科學的思考。
3.早上聽廣義相對論,下午聽量子力學演講的大學生,會覺得這些教授如果不是傻子,就是一個世紀沒和人溝通。因為早上這世界是彎曲的空間,所有東西都是連續的,到了下午這空間卻變成平的,而且有能量量子在跳躍。
4.這並不是物理學第一次出現兩個高度成功、但明顯抵觸的理論。在以前,努力完成整合後,都會讓我們對這世界的理解前進一大步。例如,牛頓把伽利略的拋物線與克卜勒的橢圓整合後,發現萬有引力;馬克士威結合了電與磁,發現電磁學方程式;愛因斯坦解決電磁學與力學的衝突後,發現相對論。
5.量子理論描述的世界,遠離了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不再有「裝著」世界的空間,不再有事件在時間「裡」發生,只有空間與物質的量子彼此不斷交互作用。連續時空的幻象是這紛然雜陳的基本過程糊掉後的結果。
6.不顯現的遠比顯現的更為廣袤。
7.當我們說我們是自由的,意味著我們的行為是受自身控制,由自己腦袋裡發生的事決定。所謂自由,並不表示我們的行為不受自然律的規範,而是我們的行為由作用在腦袋裡的自然律決定。
8.在生我育我的這個自然裡,我們並不是無家可歸的遊民,擺盪在兩個世界之間,僅有部分歸屬於自然,而且還念著其他東西。不,我們就在自己家裡。我們和萬物一樣,皆由相同的星塵組成,當我們陷入哀傷或綻放喜悅光芒時,我們僅僅是,也必須是,這個世界的一部份。
心得
20210210
這本書薄薄的,卻是相當有名。七堂課講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粒子、機率時間等。
對於時間的描述,作者以熱作為媒介。熱就是原子/分子振動的程度,較高機率由振動大的一方傳給振動小的一方,時間的觀念是因為機率的分布才產生的。我完全能理解作者的言語,不過在我之前的理解,時間是用電子為媒介來理解的,因為為了要統合理解在相對論中時間、空間壓縮或延長,電子對我比較好理解。雖然也是由電子的運動來理解,而運動就與機率有關。不知用熱作為媒介,或是以電子作為媒介,哪種比較正確、也比較基礎?熱如何用來說明相對論中的時空現象呢?
另外在本書中也有提到機率。果然機率是物理學的基礎啊,熱力學就是整體巨觀下的狀態,微觀則是每個粒子運動的機率。我們可以預測大方向,但無法預測細節。
本書是以前刊登在義大利的報紙,給讀報大眾看的,程度相當大眾化。在此之前看過的科普書與相對論的概論,深度早已超過本書,但是我反而覺得這樣蠻好的,因為已懂得他講課的內容,所以更能體會他衍伸出含意。
充滿詩意的描述,作者對於自由、生命的體會有一種美感。自由是什麼呢?是完全不受限制嗎?我們必是受到自然律的支配,這樣算是自由嗎?若不算是,那全宇宙都沒有自由了,因為找不到一個不受自然律支配的物體,就像宇宙瀰漫著場一樣,你無法假設一個空間完全真空、沒有粒子、也沒有場,找不到也做不到。所以不是那樣的絕對無限制之下,認同自然律的作用而做出決定,或許心境上才更自在。對於世界的描述也很豁達,感覺他已經完全掌握生死悲傷,超脫生死了。許多宗教觀會設定有除了人世的世界,不管是天堂還是西方,大致可以簡單區分成兩種世界。宗教觀中經由一些行為,可以在脫離人世時,回到或去到另個美好的世界,現世中的自身存在好像迷路或是遊民一樣。多少都有點許你一個大餅的意思。作者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生不是可憐的,不是生來當遊民的。我們的組成,從肌肉、血液,到DNA,到最基本的組成,都跟這個世界是一樣的,我們就是世界、星塵,我們沒有離開,我們就在家。如果人在家裡,會想要搞破壞自己家嗎?我覺得這個體悟具有相當深厚的人類關懷,甚至是生命關懷,雖然我們終有一天要死去,但是我們沒有去哪裡,我們一直都在自家裡,和我們的同伴、親人一直都在一起。我一直深深為終有死亡而悲傷,現在我也把作者的想法放在心裡了。希望有一天我的歷練、悲歡離合更豐富了,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這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