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考是為了行動。讓我們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
3.所謂心智,其實延伸至大腦之外、包括身體、環境和他人。因此研究心智不能只研究腦袋。認知科學不等於神經科學。
4.認清自身所知的侷限,理應會讓人更加謙卑,進而敞開心胸接受他人的觀念和思維,也教我們如何避免壞事發生。
5.我們很難會去否定同儕的看法,導致我們甚至懶得去評估論述本身的價值,把思考的任務交給自己的社群。
6.唐納・倫斯斐說:世上有已知的已知,即我們知道的東西。世上也有已知的未知,即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但是,世上還有未知的未知,即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7.正如同人類思考時並非單純找事物的關連,推理時也不仰賴邏輯演繹,而是注重因果分析,先判斷世界運作的方式,再導出自己的推論。
8.推理可分為正向與反向。正向推理是思考起因如導向結果。反向則相反,結果回推起因(診斷式推理)。
9.雖然人類不善於診斷式推理,但這項能力說不定是人類的獨到之處。動物對於因果關係也十分敏銳,但卻沒動物懂得去分析結果,再倒推回原因。只有一種動物可以:烏鴉。
10.世界大多數的機制都太過細微(如水煮沸的分子變化)或太過抽象(如導致貧窮的經濟因素),因此會用個人經驗加以填補,這就會造成錯誤的認知。
11.機器人把智慧內化的方法,稱作包容式結構,高階的模組包括了低階的功能,即把智能視為龐大的金字塔。
12.超憶症患者厲害之處在於能記得自己的人生經驗,而不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
13.交通部門知道一般人對光流很敏感,因此若希望開車的人減速,只要利用路面標線製造錯覺,讓人以為車速過快即可。常用在高速公路出口匝道。
14.「軀體標記」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不同情感,提升我們的覺察力,但是決定了思考的方向與可能的行動。我們較容易仔細考慮不會引發恐懼的事物,而討厭思考引發負面情感反應的事。由此可說是情緒反應不只影響思考,甚至可以代替思考。
15.「社會腦假說」人類智力的演化動力是眾多認知系統的整合,以追求複雜的共同目標。
16.生物學發現群體較大的靈長類動物,腦部也較大。相較之下,領土範圍和飲食等環境指標,則跟腦容量沒有關係。這項發現顯示,大型的腦部特別能輔助群居生活所需的能力。
17.人類具備有「共同意向性」。人類最特別的就是跟他人專注於同一件事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需求。人類生來的目的就是互助合作。
18.知識的假象肇因於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因而未能區分自己究竟具備哪些知識,天真以為事物的原理都在自己腦袋裡,殊不知許多都是向環境與他人取得。
19.活在知識共同體裡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我們大多經由他人所知與經驗認識事物,因而錯失了真正的美好。
20.機器仍不具備人類活動的關鍵能力:共同意向性。
21.一般人的態度是取決於眾多脈絡和文化因素,這些才是態度根深蒂固的關鍵。
22.我們對科學的態度不是基於理性,因為我們的信念並非獨立的片段資訊,可以任意擷取或揚棄,而是跟著其他信念、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和身份認同緊緊相連。假如揚棄了其中一項信念,常常意味著背叛其他信念與親友。
23.真正的教育包括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往內看自己擁有的知識,而是要向外看自己缺乏的知識。
24.科學教育不只是傳授科學理論和事實,還需要學生察覺自身知識的侷限、學會如何藉助群體力量填補知識的空缺。
25.推力法則(nudge)行為科學可不留痕跡地影響決定,藉此更佳符合內心真實的需求。如點披薩的例子當中,可以調整選擇順序,讓人可以先選莎拉、再選是否要披薩。
心得
20201217
本書為推薦書,由哈拉瑞所推薦。哈拉瑞的書中對於人類的行動、人類的稱霸有很多的描述,這本書寫人類的思考,可說是哈拉瑞書的延伸或補充資料。
章節標題即含有重要的問答,在第一章之前作者就提出一個創新性觀點:思考是一種集體行動。意思是以一個人來說,思考不僅是中樞神經的事情,身體各組織也會對環境做出反應,相當於初級思考,大腦再進行二級思考,所以是大腦及身體的事。以群體來講,思考必包含資訊與知識,而一個人不可能擁有一切生活所需要的知識,理解所有機制,所以他必須請教或借重旁人的知識(即旁人的思考結果),而智能包含你怎麼思考、行動,所以較完整來講,一個人的思考也包含了他人。這個想法的確特別,而且也凸顯出來哈拉瑞的重要論點:人類就是靠打群架來贏的。
第一章 我們具備的知識:其實很少,因為分工細,或是我們只知道結果思考,不懂推理過程思考,所以其實大部分人懂的比自己以為的還少。這個誤差就是書名的假象。
第二章:我們思考的目的:就是為了行動,或是更進一步,為了有效率的行動。
第三章:我們思考的方式:即是推理。而人(動物性)推理不是邏輯推理若P則Q那種,而是因果推理,和邏輯推理比較不直覺不嚴謹,所以很多人犯那若Q則P的錯誤。另,推理還分正向與反向推理。大多人只擅長正向推理,掌握什麼資訊推什麼結果,但是事前資訊複雜繁多,無法完全掌握,所以正向推理常常出錯。反向推理大部分人又更弱了,這稱為診斷式推理。
第四章:思考假象的成因:提到「聯想思考」與「規則思考」,或叫做「體系一」及「體系二」,簡言之可當成直覺與審慎式思考。
第五章:借住身體與環境來思考:心智不僅是大腦,還有身體與環境。意指不只大腦在運算,其實與身體息息相關。
第六章:借助他人思考:重要的觀念「知識共同體」,是人類的瑰寶,也是會產生知識假象的來源。與「共同意向性」,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似乎天生就懂得合作一起達成目標。所以夥伴才是夥伴,而不是工具。
第七章:借助科技來思考:反思在AI發展之下,到底會如何?作者認為仍然是工具,只是非常厲害。但是AI不會發展出共同意向性。
八章、九章:想想科學,想想政治:一些延伸與應用,與哈拉瑞或有重複。
前七章是重點之處,可以整理為「知識共同體」與「共同意向性」,其實瞭解這個,應該要讓讀者更謙虛,因為我們實際懂得比想像的少,另外就是群策群力,合作真有力。我們天生就有意會他人的能力,不需要下指令,「理解及合作」這大概是我們在演算法時代能贏過AI的地方。
十章:重新定義聰明:現代(尤指科學)知識非常艱深複雜,已經很難由一個人獨立完成所有的研究,所以聰明或可想成團隊合作分工以取得大的成果,而非個人的力量了。
十一章:當個聰明人:懂得合作,或是從知識共同體擷取所需知識。最重要是,清楚自己的無知,不預設立場或不切實際的誇大認知自己的能力。
每個章節的名字點出了該章重點所在,看完該內容後,試著回答該名字的答案,或許可促進吸收,也是消化過的內容。不少內容與哈拉瑞是符合的,可直接理解,也比較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對於AI的預測(無共同意向性)及推力法則(nudge)仍是蠻好的。思考分散在大腦與身體與環境中,與我自己的理論也有相同之處。我想在量子學說知識逐漸普及下,大概不出10年我的理論或許會有人專門研究、著作發表,到時就沒有什麼稀奇了。原來這就是科學家的感受,哈!本書內容紮實,讀過蠻好的,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