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並不明白要怎樣才能詳盡的告知病人手術的風險,同時又能讓病人感到安心,這簡直是一件衝突的事。
2.奶奶說她要到天堂去找媽媽了,要是沒有雙腳,她能找到她媽媽嗎?
3.在你做了那麼多檢查跟治療後,竟然沒有人告訴你已經沒有檢查跟治療可以做了,還是其實醫師都有告訴你,只是你一直否認、抗拒,你只聽得到你想聽的。
4.情感是醫者最大的敵人,情感讓人軟弱,失去客觀的判斷,讓人的表現往往低於預期的水準。
5.有人這樣形容化療:三分之一有效,三分之一無效,三分之一會因為化療藥的副作用提早死亡
6.幾年過去了,我內心依然覺得有愧,因為我沒有講實話。我沒有講實話到底是為他們母女倆保留了最後一晚的寧靜,還是讓他們失去了彼此傾吐、互相交代的最後機會?
7.我一生已經面對無數這種抉擇,看過無數悲劇,深信死不了是一種詛咒。
8.當病人不能自決時,我是幫病人做最好的決定?還是要幫病人家屬做最好的決定?
9.當病人面對絕望的環境時,要告訴他們實話,同時還能帶給他們希望,這才是最高明的醫師。
10.我知道每個人終有一天必須面臨死亡,只是當它降臨時,卻不知道怎麼說再見。
11.他很樂觀,總是含著眼淚笑著,是一位永遠不會被環境擊倒的鬥士。
12.佛陀曾說,人生有二十種難處,其中一個是「見境不動難」。
13.擁有醫學知識本身,反而變成一種最深沈的恐懼,像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詛咒,有些事是不是永遠不知道比較好?
14.人生的另一個悲傷是,你永遠沒有辦法走在自己盤算的路上,最終淪為被選擇而不能選擇。
讀書心得:
20200218
2.是一位原住民(可能是阿美族)奶奶,靈魂觀與價值觀真的與我不一樣,透過這則故事或許他們的靈魂的完整也源於身體的完整,醫治他們時讓他們整個身體完整是對他們的尊敬。
4.情感。我覺得90%正確,或許有10%人能堅強到情感反而讓他更強大,或至少不低於水準。例如像是主刀醫師為自己父母開刀時,真的能極度冷靜不心慌嗎?這樣的人,還是人嗎還是機器人?
6.如果真心覺得有愧的話,他可以聯絡家屬(女兒),問她看看或許比較準確,不然就只能帶著軟弱的心一輩子猜疑愧疚了。不過其實我想,不管是最後一晚的寧靜,或是互相交代的最後機會,都不是錯的。對作者自己來說,知道此決定的結果而下決定,不要愧對自己就可以了。
7.作者門診工作可想是相當沈重,時常籠罩在死亡之下,是世上人難得的經驗。我身為局外人,時常困惑於自身的必定死亡,其實會有點想經歷他的部分經歷,這種願望或許太自大了吧!
8.我覺得無法做決定時,暫時就不要自己做決定。把兩種決定都告知家屬,使自己成為客觀第三方,別把事情自己扛,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折衷。
10.我也想過。不過或許它來的相當突然,你不用說再見就已再見。
整段話也好似少年Pi中的名言:或許人生就是不斷的離別,只是希望在分開時,能夠好好的說再見。
11.或許11就是10的答案,不知道怎麼說再見,那麼就含著眼淚笑著說吧
感覺這位醫師是否感性太過以致於常常讓感性與情感佔於主導的位子,而少於理性描述。不過反省這正是現在的我所缺乏的,如果能擷取他的一些觀點,或許能讓我成為一個比較完全的人。
作者是一位麻醉科醫師,兼看疼痛科門診。以前以為疼痛科就是看一般疼痛的病人,看完書才知道原來疼痛科面對的是這麼沈重的門診病人,許多是已經超過外科能救治的範圍,轉移或癌末的患者的最後一程路,讓他比較好走的。
本來麻醉科醫師幾乎不用直接面對病人,但是疼痛門診卻讓這群醫師面對最痛苦,生死大關的病人,極大的反差真的是諷刺阿
有人說書是一個人幾年思想的精髓,雜誌、專刊是幾月的結晶,真是有道理。本書內容許多小故事,是作者從醫以來10年以上的結晶。看這本書聽到了許多精彩的故事,一輩子不會遇到,真的是非常值得。
有些地方的想法我跟作者不一樣,甚至覺得可以幫作者回答。不過作者是幾年間的資料成書,應該有些文章完成年齡比我現在還年輕,所以這樣講不盡公道。
整體來講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經驗,也得知了許多我不知道人的經歷,與作者自身的想法(雖然都是每篇文末短短幾行問句),看了這本書覺得是有收穫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