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在海底噴泉處有機會產生化合物與RNA
2.TCA cycle也有可能自然運行
3.礦物細胞也可能在海底噴泉處自然發生,提供給RNA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
4.DNA轉錄RNA,RNA轉譯protein,為何這麼複雜不直接DNA→protein,淺層原因為DNA活性低,RNA活性高較好化學作用,深層原因(推測的)可能古老的生命起源於RNA形式,再進化出反轉錄酶(如HIV),之後才有DNA形式的生命
5.細菌如何讓自己免於受跳躍基因跟intron的危害,至今仍不瞭解,或許是透過整個族群的負選擇
6.intron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讓真核生物的extron能用不同新鮮的方式組合。因此人類25000個基因,卻能產生60000種蛋白質
10.爬蟲類,鳥類,兩棲類,鯊魚有四色視覺(紫外線)。昆蟲也可以,因此很多白色的花在昆蟲眼裡其實充滿不同顏色跟模式,這也是世界上為何有這麼多白色的花
11.光波長愈短,解析度愈好,可能跟繞射性質有關
12.基因對意識的影響?
基因不止界定了大腦的一般架構,還有不同區域的大小及發育過程,它們會影響神經的存活率,突觸連結間的強度,刺激性神經與抑制性神經之間的比例,各個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等等。
這些影響會決定我們的人格特質,我們對某些危險運動或藥物的傾向,我們會不會變成重鬱症患者,以及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
13.意識運作的速度大約在數十到數百毫秒間。如果用大約40毫秒的速度迅速切換兩張圖,人大概只會注意到第二張圖,而完全看不到第一張圖。不過根據微電極測量或funtional MRI等的結果顯示,大腦的視覺中心確實有看到第一張圖,只是從來沒有形成意識而已。
14.要形成意識的話,同一群神經似乎必須一起回響數十甚至數百毫秒才行。
15.核心意識的運作屬於現在式,它每一刻每一刻都在不斷重建自我,不斷投射出自我如何被外在的客體所改變,並為這些知覺披上感覺的外衣。
16.延伸意識在每一刻的核心意識中,又加入語言跟記憶,根據自己生命的過往經驗,來修飾各種情緒並賦予意義。因此,核心意識以情緒為基礎,把記憶、語言、過去與未來這些東西,加入只有現在式的核心意識裡。
17.凱恩斯史密斯認為,感覺就是一群同調振動的蛋白質。這些振動聯合進入一樣的量子態
18.為什麼心智不需要感覺到自己實質運作的過程?
對一個生物來說,當牠需要用全副腦力來偵測躲在草叢後面的老虎,然後決定下一步行動時,還要分神感覺自己的心智,其實是非常不利的。這樣不適合在殘酷的篩選中存活下來。其結果就是我們的認知與感覺都變成透明的:它們確實在那裡,但我們一點也感覺不到任何它們的神經基礎。因為我們注定察覺不到感覺或感受的物理基礎,因此帶有意識的心靈看起來就好像變成非物質的,是屬於靈性的。
19.在所有細胞中分工最專一的莫過於神經細胞了。而跟其他一般細胞不同之處在於,神經細胞基本上是無可取代的,每一顆細胞都根據不同個體獨特的經驗,產生約一萬個突觸連結。這樣來看我們的大腦基本上是不可替換的。通常當神經細胞死去的時候,不會有一群幹細胞預備好去替換它;而如果有一天我們真能製造出一群神經幹細胞,那麼所要面臨的抉擇將是:是否要替換掉自己過去的經驗。如此一來,永生的代價將會是犧牲人性。
心得
2020-2-10
第5章「性」,第10章「死亡」,觀點也多是從演化對族群的優勢來闡述,不過我認為演化應該要對個體的優勢來闡述,所以雖然精彩,但是似乎沒有說到真正重點:個體為何要有性?個體為何要有死亡?
說起來生物為什麼要繁衍子代/複製自己的相同個體來競爭資源?死亡也是存在基因裡的生物時鐘所引發的,所以說起來理論上1.某種基因控制下應會有永生不死的生物(如燈塔水母證實我的想法)2.不產生子代的生物
此2點合起來即超級生物,但不是說他無法由外力殺死,而是自己不死的。地球幾10億年間或許曾有過這種生物,但是因為終究競爭不過會繁衍的其他生物,所以終究被消滅了
現存不死生物「燈塔水母」就是一種折衷的生物,基因設定好生物時鐘定時能逆轉且,能個體有性生殖,所以此族群留到現在還有。當然他的個體很小,族群大也有不怕匱乏的資源也是原因。
體細胞就是為生殖細胞服務的一群,是可以被替換的。生殖細胞成熟(性成熟)前就會致命的遺傳疾病幾乎都天擇淘汰了,所以性成熟之後開始出現各種疾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被天擇篩選進來,而生殖細胞失去功能後,體細胞也可以拋棄了,即個體的死亡。一個個人大概可視為一個體細胞體,有這種分化就註定有死亡,特別是一些細胞無法取代,如腦細胞。
所以或許在第一個多細胞生物(因為有分化)出現時,就註定凡個體必定要滅亡,除非個體1.不生殖2.能自體生殖
第9章意識,在量子力學解釋意識的部分,很高興我與一些學者有一樣的想法,竟然連形容詞也使用一樣的「意識就是一群蛋白質發出特定振動,所產生特定振動的量子,整體這些振動量子發出的合奏」,遺憾是我不是第一個想到量子力學解釋意識/靈魂的人,不過應該也算前幾人想到的吧
這本書讓我增加不少知識,也解答不少問題,真高興讀了這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