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基因與生活形態的綜合結果,但是有些遺傳因子光靠健康的生活也難以克服。
2.運動可以促進大腦降低乙型類澱粉蛋白的基因活性。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適度運動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3.服用類固醇的病人以人工類固醇取代內分泌系統所製造的天然類固醇,服用的時間愈長,天然類固醇就分泌得愈少,久而久之,腎上腺就會萎縮。
4.乙型類澱粉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會在大腦中慢慢堆積並與神經元結合,使神經元退化瓦解。
5.隨著年齡增長,現在的你與過去的唯一差別,就是必須做更有意識的自主決定。
6.增加神經細胞可以抵銷焦慮與憂鬱。海馬迴裡新生的神經細胞能夠抑制杏仁核所誘發的負面情緒。舒緩壓力的活動,例如運動與學習新事物,都會促進神經細胞的生成,並形成新的突觸與神經電路。
7.說「我不想思考這件事」或「這件事與我無關」時,就是把一種經驗阻隔在外;你不願意讓你的覺察力接受新事物,不願意敞開心胸去創造有無限可能的現實。
8.梭狀迴位在顳葉,是腦中專門處理臉部訊息的部位,與辨認臉孔、身形、顏色和文字有關。
9.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大腦的本能區出現得最早(也就是所謂的爬蟲腦),接著出現的是負責各種情緒的區塊(邊緣系統),最後是高階思考功能的區塊(新皮質)。人類的大腦皮質有九〇%由新皮質構成。
10.我們小時候必須透過父母的話來了解自己,如果父母親用毀滅性的話語形容我們,這些老記憶只能透過有意識的治療才能擺脫。
心得
本書主要介紹如何超越物質大腦,使自己的處世更加昇華,也有一點靈修的內容在內。兩位作者都是醫師,本來以為是以較學術的面向去介紹腦結構與意識的關係,結果不是,本書比較在講意識與人生。書中也提到不少建議的做法、心理建設等,有點像勵志書。感覺各方面都有提到一點,但都不是很深入,本書的主軸大概是意識是宇宙的,每個人都被包容在內,而不是孤伶伶的,所以要覺察、發正念、使自我意識覺醒、發現實相、使人生有意義大概是這樣。當勵志書看或是科學小品或許不錯,但是要獲得有系統的腦科學、甚至抑或靈修,就不是那麼好看了。
所謂書名的超腦,是指超越自己的三種大腦:蜥蜴腦、邊緣系統、甚至高等皮質,到達了解實相的覺察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