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玄奘並非第一個有此訴求的人,而是跟隨兩世紀前法顯與智儼冒險前去印度求道的路走去。
2.游牧領袖雖然會拿貴重的織品去交換類似鐵這樣的生活必須,但主要的用途還是用來褒獎、掌握追隨者的忠誠。餽贈絲袍的舉動,可是讓貴族們在強大領袖底下表現團結的重要場合。幾百年間,草原東西的王者都採用這樣的儀式。
3.佛教以比貿易更為深刻的方式,將中國與外界聯繫在一起。
4.在穆斯林信仰裡,無論氏族、家族還是地方,所有順服神的信徒在神的面前都一律平等。法律禁止穆斯林殺害或奴役另一位穆斯林。這條法律為終結阿拉伯游牧民氏族間不時出現的血海深仇帶來了可能。
5.遜尼派(Sunni)的信念是,即便有過王朝更迭與其他衝突,但所有哈里發都是穆罕默德精神權威與俗世權威的合法傳人。什葉派(Shia)則偏好穆罕默德的堂弟而來的繼承線。
6.十世紀時的亞洲世界是個宗教觀五花八門、競相爭奪贊助與信徒的世界。無論是佛教傳入印度,還是伊斯蘭信仰傳入中亞,地方習俗與新宗教通常都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混合過程。
7. 伊斯瑪儀派是什葉派的一個派別,特別強調古蘭經裡寫的真理所具有秘密性質,以及強調特別的靈性導師伊瑪目(Imam)對於學習那些隱藏真理的重要性。
8.十世紀的東南亞有幾個大型王國。上緬甸的蒲甘(Pagan)、柬埔寨的吳哥、越南南方的占婆,以及稍後出現在越南北部的大越。它們都是發展成熟、宮廷儀式繁複之地。島嶼上則有掌握貿易的室利佛逝(Srivajara)。
9.馬歡是穆斯林,會講也會讀阿拉伯文。他出身於杭州南方的一座城市。馬歡的文字特別在他簡單率直的觀察、對人物遭逢的尊重,而且,他還注意到外國的事情與本國其實也沒那麼不同。
10.鹽非常貴重,只有領袖的桌子上才會擺著鹽。鹽象徵了首領提供的食物與機運,也象徵了有榮譽感的軍人理應回報的付出。這套制度下的士兵與將領不必然同屬一個部落,甚至不需講同一種語言。
心得
本書原書名的意譯是《當亞洲曾經就是世界》,比較接近內容。內容舉了從西元六〇〇至一五〇〇左右亞洲幾位具代表性的旅行家,來講述當時亞洲世界各地的情況、習俗,以及最重要的各地聯繫。
書中最早的章節是玄奘,其出發約是隋末唐初。在他出發前的幾世紀,佛教早已從印度傳至中亞、中國了。他沿路的國王們多數信奉佛教,對玄奘極是禮遇。所以原來玄奘西行並非我以前想像的那樣,一路刻苦,其實刻苦的只有中國境內而已,因為禁行令而不得不偷渡。從西域開始他可說是豪華旅行團。
本書讓我認識另一位天才古人,伊本・西那。阿富汗人,在兒童時期即博覽群書,二十多歲就成了國王御醫及顧問。這一個造就天才的背景是需要當時已經十分流通的文書知識才有辦法,另外也歸功於當時橫貫歐亞非的伊斯蘭世界,因為這種背景下西那才有辦法接受那麼多的知識。古騰堡印刷第一本是聖經,西那的《醫學》是古騰堡的第一批印刷作品,之後作為歐洲醫學課本數百年。這也告訴我們當時東西聯繫其實很強。
亞伯拉罕一章,以及印坦沈船一章都有強大的證據,告訴我們早在歐洲人來到印度的好幾世紀前,亞洲早有蓬勃且豐富的聯繫及貿易。讓我打開以往以歐洲本位觀點,似乎船隻技術、貿易觀念都是歐洲帶入的。其實不然,當時阿拉伯貨船吃水將近千噸,超過歐洲船隻數百噸。歐洲能成功入侵亞洲圈是因其堅固的國家忠誠思想以及種族觀念,相當團結,以及先進的武器,能高效不間斷的砲擊。亞洲商人混雜,並無忠誠觀念,於是易被擊破。
本書寫的九個故事都相當的有趣,最後一章是整合全部的總論,說明在歐洲大航海的一千年前,亞洲早因政治、宗教及儀式習俗等元素聯繫在一起,造成文化及知識、商業等的進步。最重要是破除歐洲本位觀念。對於了解整個亞洲的過去相當有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