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法則:物理定律(如PV=nRT)其他條件已知,若n等於100,實際檢測則並不是這樣,而是會誤差上下10,相對誤差為百分之十。若n=1000000,誤差約為1000,相對誤差為千分之一。大體來說統計定律的誤差為根號n。
2.我們的身體相當於孢子體,而人的「孢子」就是那些保留的細胞,這些細胞經由減數分裂,就會產生一代代的單倍體。
3.倘若我們沒有找到晶體結構,就得把它看作是「黏度」(內摩擦)極高的液體。這樣的物質沒有確定的熔化溫度和熔化潛熱,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固體。
4.如果使用三種符號,每組不超過十個符號,就可以編製88527個不同的「字母」。
5.隨著溫度上升,突變率將會大大地增加。
6.不斷從外界汲取負熵,才能避免死亡,生存下去。
7.一個單獨的放射性原子,它的壽命長短反而不如一隻健康的麻雀確定。雖然單個原子蛻變的時間無法確定,可是大量的同類放射性原子的蛻變卻產生出精確的指數衰變律。
8.最初也只有那些變化或「差異」,能闖入將新事件與舊事件區分開來的意識領域,而且因此通常需要「新的思考」。
9.人類有意識的生命,必然是一場不斷反對原始自我的鬥爭。人類這個物種仍在演化中,生生不息,所以個人生命的每一天就代表著人類演化極小的一部份。
10.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天中,人類身上具有的某種東西,不得不起變化,不得不被新東西戰勝、消滅和取代。我們原始本能所做的抗爭,如雕像和鑿刀。我們自己同時既是鑿刀,又是雕像。這是一種名副其實、連續不斷的「自我征服」。
11.心靈本質上是一體多相(singulare tantum),我應該說;各種心靈的總和就是「一」。
12.如果世界概念的創造者,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靈,不從世界概念中退出來,我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世界;但是退出以後,心靈在世界圖像中就沒有位置,但若企圖把心靈硬塞進世界圖像中,又確實會產生某些荒謬的結果。
13.感光波長的範圍是如何選定的呢?顯然這和太陽的輻射一致,在此波長範圍內,太陽的輻射是最強的。
心得
20210615
本書為需要這方面的討論,得知大師有完全切題的著作,故閱讀之。本書大致分成兩部分,前半部為1943年他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生命物理學演講稿集合,當時尚未發現基因及雙螺旋。第二部分成於1956年劍橋三一學院的講學。
第一部分時,由於基因尚未發現,僅知道細胞內有個稱為「染色體」的東西。大師以其知識斷定,上面必定記載遺傳物質,且為固體(晶體形狀)存在,確實高瞻遠矚。遺傳物質的突變,與量子能階的躍升相關,也是相當先進的觀念。薛丁格是少數通才的物理學家。第一部在現在來看不會太難,但在當時可是創新的觀念。主軸放在生物學,特別是基因與突變上。最後的結論相當正面,各物種都是演化而來的,演化就是被環境戰勝,然後改變、更新,再次征服環境,這不是發生在遠古時候,也不是發生在某一個特定時間,而是發生在每一天。我們自己要進步,就是要每天改變、戰勝環境。所謂的本能、本性、特性是不存在的,因為環境永遠在變,現在所謂的本性,也是以前的更本性突變而來,那那個更本性呢?因為不合環境,於是被取代消滅了,所以正確來看,根本沒有所謂本性,訴諸本性只是有推藉之意而已,人就是不斷的改變以適應環境,人就是不斷的自我征服本性。
關於對心靈的描述,薛丁格曾被攻擊是物理論,但閱讀本書覺得他比較是隱性的物理論。由於他受叔本華的理論影響很大,而叔本華受東方佛教、印度教思想影響,薛丁格似乎擁護或不排斥大我論,或統一論。小我論在他的思想中不甚重要,或許因此被攻擊是物理論吧?
到底物理論、二元論、統一論何種究竟是真實,邏輯上偏向物理論,內心偏向二元論是我個人的情感。讀完薛丁格後並無改變。或許閱讀幾十年後的作品已經不少,型塑了我的想法,他的論點我早有接觸吧?薛丁格在青少年時期就已讀遍物種起源,及叔本華,本書在今日的觀點看來,格局仍然是相當大的。之後或許再進階閱讀哲學理論或叔本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